本文要討論的主題是:構建香港國安法律案例庫,以香港國安法律裁判觀點為錨點,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為引擎,開創AI時代香港國安法律的普法新範式。
香港國安法實施5年來,香港社會由亂到治,但「懲治極少數」不等於「理解極少數」。如何讓香港廣大市民與國際社會真正理解國安法律的價值內核?值得大家認真探討。筆者認為,關鍵是要把「紙面上的法」轉化為「行動中的法」,而最可依賴、最具公信力的法律素材,恰恰是法院已公開的每一份判決及其背後具體而微的裁判觀點。
通過系統構建「香港國安法律案例庫」(下稱「案例庫」),並借助大模型與知識圖譜技術,把法庭的裁判觀點「顆粒化」拆解、標籤化重組、場景化推送,可以把國安法律原則從抽象話語轉譯為可感知、可遵循、可監督的行為指引,並在AI時代形成跨越語言、職業、文化的普法洪流。
案例庫三大特色
首先,案例庫實現從「量刑表」到「價值表」。現有公開判決顯示,香港國安法分裂國家類罪等四類罪名中,判決刑期從6個月到9年不等。法官如何區分「煽動」與「學術討論」?唐英傑案將「暴力手段」與「政治目的」並列為加重要件;岑子傑案則把「和平集會」與「組織分裂」截然區分。這些判決中的「要件─衡量─結論」鏈條,正是香港國安法「懲治極少數、保障大多數」原則的具象化。
其次,案例庫實現從「個案說理」到「規則提煉」。通過自然語言處理(NLP)對裁判文書進行實體識別、關係抽取,可自動沉澱出「分裂國家罪構成要件圖譜」、「煽動型犯罪量刑因數權重表」等知識單元,為公眾與法律工作者提供可檢索、可驗證、可辯論的「微規則」體系。
第三,案例庫實現從「法官獨白」到「公民對話」。把裁判觀點映射到日常場景:一條社交媒體帖文是否構成煽動?一場遊行何時越過合法邊界?案例庫可設計「情景問答」介面,讓市民輸入行為要素,系統即刻匹配類案裁判要旨,輸出「風險等級+合法建議」,實現「以案釋法」的即時化、個性化。
案例庫讓大模型「長」出國安價值觀
案例庫的數據來源主要是香港司法機構官網、律政司官網等權威網頁。通過結構化清洗判決、條文、立法會紀要、法律釋義,構建「香港國安全域知識圖譜」,節點覆蓋法條、罪名、量刑因數、法官說理、學術評論、媒體報道六類實體,邊權重體現引用頻次與判例級別。
檢索增強(RAG)是案例庫的重點。通過把圖譜作為外部記憶,研發並推廣香港國安法律大模型,提供精準答案。例如,當用戶提問「校園張貼『光復』標語是否違法?」模型首先檢索圖譜中「煽動分裂國家罪─校園場景─張貼行為─主觀意圖─刑期4個月」的類案鏈,再生成「要件匹配+風險提示+合法替代方案」的複合答案,避免大模型因訓練語料偏差而「胡說八道」。
同時,案例庫也確保價值觀對齊。引入「國安法律價值觀干預層」:在模型輸出前,自動比對答案與知識圖譜中「官方釋義」與「終審法院觀點」的語義相似度,低於閾值則觸發重生成或人工覆核,確保每一次交互都在國安法律價值坐標系內運行。
通過場景落地把普法嵌入每一次AI調用
案例庫的教育場景。通過與教育局、辦學團體合作,把案例庫API接入中學通識科、大學法律基礎課。學生完成「虛擬判案」練習,系統即時調用裁判觀點,給出「法官視角」回饋,讓「一國兩制」法治教育從一般學習變深入探究。
案例庫的媒體場景。新聞機構寫作輔助系統接入大模型,記者輸入「某集會發起人被捕」,模型即刻推送「同類案件量刑中位數、法官重點考量、可引用判詞」,既提升報道準確度,又在潛移默化中普及國安法治要義。
案例庫的商業場景。金融機構KYC系統監測到客戶發布疑似分裂言論,可觸發案例庫比對,提示合規團隊「過往類案風險評級」,實現「合規即普法」。
案例庫的國際傳播場景。利用多語種大模型,把關鍵裁判觀點自動翻譯成英、葡、日等版本,並生成數據可視化圖表,向海外用戶展示「香港國安法如何在個案中保障言論自由邊界」,以技術中立形象對沖輿論偏見。
讓「利劍」與「燈塔」共存
國安法是守護香港的「利劍」,案例庫與大模型則讓這把「利劍」同時成為指引航行的「燈塔」。當每一位市民、記者、投資人乃至遊客在手機上的一次簡單提問,都能得到基於真實判例、由法官說理背書的精準答案時,法律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條文,而是內化於心的行為尺規。通過「裁判觀點─知識圖譜─大模型─千行百業」的閉環,不僅在技術層面提升了法治效能,更在價值層面構築了跨越身份、語言與文化的最大公約數,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寫下智能時代的註腳。
作者分別為香港教育大學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