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有話要說/「科技+資本」構建「雙贏雙循環」格局\陸文英

時間:2025-05-28 05:01:52來源:大公报

  近年,美國妄圖透過政治施壓、金融狙擊等手段,達到亂港遏華目的。面對美國揮舞制裁大棒、關稅大棒,特區政府引領港人沉着應對,在國家的全力支持下,積極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優勢,憑恃深厚的金融根基以及「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香港金融市場不但沒有出現美國預期的動盪,反而港股逆勢上揚,2025年第一季港股日均成交額達310億美元,按年激增144%;香港首4個月銀行總存款增長3.5%;恒生指數接連牛市,漲幅創下三年新高,全球股市表現最佳。今年首四個月,「南向通」日均成交額140億港元,較2014年開通時增長120倍;「北向通」首季日均成交額也達240億港元,十年增長33倍。同時,香港綠色債券發行量連續七年稱冠亞洲。

  尤其是資本市場IPO持續暢旺,香港去年以71宗新股上市,集資870億港元的成績,於全球IPO市場排名從第六上升至第四位;今年以來新股集資額約600億元,首4個月新股及其他融資渠道的總集資額逾1700億元,按年增長超過3倍。內地產業龍頭企業陸續來港上市,繼布魯可、蜜雪集團和滬上阿姨等備受矚目的新股在港上市後,近日寧德時代來港上市集資約310億元,成為今年來全球最大集資額新股。目前港交所正處理約130宗上市申請,內地科技企紛至沓來,旺景持續。

  特專科技公司重塑市場結構

  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與國際金融市場緊密相連。港交所是全球重要的證券交易所之一,吸引了許多國際知名企業上市。港交所將從多方面優化市場結構,提升交易效率,降低門檻和交易成本,進一步吸引國際資金來投。另一方面推出科企專線,允許特專科技公司保密提交申請,為高風險高成長的科技企業提供包容性融資環境,認可不同投票權架構,上市後可通過配售或可轉債等多種方式快速融資而無需額外行政審批。

  香港為內企提供全球範圍內的資金支持,進一步助力內企與國際接軌,公司遷冊制度已於本月生效,讓內地企業在境外的公司可非常方便地遷入香港。香港正不斷通過制度創新與「互聯互通」地緣優勢,進一步成為連接中國科創力量與全球資本互動的關鍵樞紐。2024年,港股市場4.3萬億美元總市值中,內地企業佔了很高比例。涵蓋了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以及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多個領域,許多來港上市的內地企業計劃在香港設立全球或地區總部。

  港股生物科技板塊已躍居全球第二融資中心,智能駕駛、AI等領域IPO佔比持續提升,反映資本市場對國家科技戰略的熱熾回應。也折射出港股市場正逐步擺脫對地產、金融板塊的過度依賴,在國家支持下轉向大幅吸引特專科技公司,重塑市場結構,擴展拓寬國際金融中心功能,並帶動整體經濟轉型升級。

  年初,國家證監會公布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明確支持民營企業赴港上市,特區政府也推出「新資本投資者計劃」,資本投資者須以30%投資額(900萬港元)配置創科領域,直接引導資金流向國家戰略科技項目,強化港股科技板塊與國家創新體系的銜接關聯。

  緊密對接國家戰略需要

  事實上,除了內地與特區政府多層次、系統化的協同統籌規劃和引領扶持,更重要的是國家改革開放、科教興國賦能結出纍纍豐碩成果,國家經濟實力的壯大輻射帶動香港股市暢旺。尤其是近十年來,我國透過國家戰略貫徹、產業方針支援和技術自主創新,在新一代資訊科技、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太等13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點領域取得突破,並在其中6個攀上全球領先地位,發展成為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的製造業強國。比如近日來港上市引發熱烈反響的寧德時代,作為全球動力電池龍頭,該公司擁有超4.3萬項專利,去年的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高達37.9%,連續8年居全球第一。

  綜而觀之,內地優質科技產業在香港上市不僅是反制美國金融打壓的需要,也是國家創新成果轉化,新動能持續釋放,內地香港攜手實現資本與技術的高效耦合、雙向賦能的需要。本質上是「政策引導─資本催化─技術迭代─產業升級」的正向循環,這一互動互促機制既利於國家科技百花齊放、千帆競發,又有助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從而形成「雙贏雙循環」格局。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值此歷史關鍵時刻,香港資本市場與國家科技創新通過政策協同、資源互補及資本賦能,共同構建「科技─資本─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生態,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和現實價值。是「一國兩制」優勢的體現,是深化內聯外通,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的新課題,香港須作出更大努力,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歷史大潮中去。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