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綜合大樓擴建主體工程日前竣工,雖然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卻象徵着行政立法團結協作下,所展現出的高質高效。新時代的香港,既面對本地產業升級轉型的需要,也要應對來自外國反華勢力的打擊抹黑,以及地緣政治局勢日趨複雜等挑戰,行政立法良性互動、高效配合,是香港邁向由治及興的關鍵所在。
這次擴建工程不但是全港第一個在原有公共建築物上採用「組裝合成法」進行擴建的項目,而且工程期間也面對不少挑戰。例如要確保立法會如常運作、支援在臨時辦公室工作的議員,亦要克服地盤漏水、施工噪音、空氣污染等問題。正如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所說,這是一個不斷解決新問題、預防新問題的過程,要求團隊必須識變、應變、求變。但在特區政府多個部門,連同立法會行政管理委員會及秘書處、工程承辦商的緊密協作下,工程得以提早數個月完成,優化了綜合大樓多個位置,改善了工作環境,增設訪客「打卡點」,提升市民和遊客的到訪體驗。
既是「香港隊」也是「國家隊」
這樣的高速高效在數年前可謂難以想像。不少港人仍然記得,過去在「泛政治化」的影響下,「反對派」議員利用「拉布」以及各種暴力手段,阻撓各種改善民生和推動經濟發展的議案通過,整個香港的發展就這樣被一小撮人拖累,遑論行政立法機構合作引領香港走出當時的政治和經濟困局。
因此,當中央改革完善特區選舉制度,在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產生新一屆立法會後,行政立法關係隨即展現出嶄新氣象,議員們回歸務實理性,並以國家和特區整體利益為依歸,立法會終於可以發揮應有的功能。從一般數據來看,今屆立法會上任3年多以來,合共通過超過80項政府法案,較曾有「拉布」亂局的上屆立法會同期多出48%;公共開支撥款方面,截至去年底本屆財委會共批出194個撥款項目,涉及承擔額超過5700億元,亦較上屆同期多出27%。
去年,立法會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終於完成延宕多年的基本法23條立法工作,與特區政府一同築牢維護國家安全屏障,補上了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本地立法的漏洞和短板,令市民和國際投資者更有信心在香港生活和營商,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在《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立法的過程中,不但全程保持公開透明,議員更馬拉松式開會,提出逾千條問題、近百項修正案,正正說明行政立法相互合作下,議會也絕非「橡皮圖章」。議員在審議法案和撥款申請時,較以往更從實際與民情出發,反映不同持份者的聲音,令政府得到真正需要和有價值的建言。
例如今屆政府提出的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展開打擊濫用公屋行動、制訂公屋輪候時間縮短至5.3年等目標、涉及2047年6月底到期地契處理機制的《政府租契續期條例草案》、「三隧分流」、完善長者及殘疾人士兩元乘車優惠等多項政策,背後都建基於在議事廳上的熱烈討論,亦因此,香港這數年來在民生、經濟、基建各方面才能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
群策群力積極應變求變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後提出舉行的「立法會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一改以往形式,以更為彈性的形式讓雙方就重大和宏觀的特定議題聚焦交流。也進一步說明,特區政府與立法會的關係就好比一支球隊,既是「香港隊」,也是「國家隊」,成員之間的關係應該互相提點和補位。
經歷了過去數年的風風雨雨,社會痛感香港不能亂也亂不起,香港發展已不能再被耽擱。尤其如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特朗普重回白宮後把對中國的遏制力度提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香港亦無可避免地要面對衝擊。在關鍵時刻,香港發展的步伐只能加快不能放慢,更需要行政立法團結一致,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不斷提升香港競爭力,銳意變革創新,來應對越趨複雜多變的環境。
而立法會議員作為特區管治團隊一分子,也要承擔更大責任,基於制定新《立法會議員守則》而成立的立法會監察委員會,將進一步對議員的工作表現和操守提出更高要求,確保今後立法會議員都是「德才兼備」的愛國者,在行政主導和「愛國者治港」原則下與特區政府通力合作,帶領香港創造更大的繁榮。
在立法會擴建工程竣工儀式中,李家超與立法會主席梁君彥還共同在天台花園一起種植兩棵羅漢松,這是行政立法機關攜手合作為香港實現良政善治的象徵,同時也象徵着行政立法機關群策群力,繼續以識變、應變、求變的思維面對逆境、應對挑戰,就必然能將香港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使香港邁向由治及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