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代表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作工作報告指出,一年來,全國政協常委會全面履行各項職能,其中包括落實走訪港澳委員制度,組織深化港澳與內地交流合作考察,支持以「進校園」形式面向港澳青年舉行75場國情報告會。可見中央對香港青年國情教育的高度重視,這也是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未來重中之重的工作。
青年是國家和香港的未來和希望。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如何做好香港青少年學生的國情教育,任重而道遠。香港友好協進會(友協)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為主體,也包括部分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組織成員都是各界精英。友協自2010年開始舉辦港區人大和港區政協「進校園 講國情」活動,迄今已持續了15年,其間經歷了黑暴和疫情等各種考驗,友協始終堅守初心不放棄。時至今日,「進校園 講國情」活動已發展成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在香港發揮雙重積極作用的一個重要平台、一塊重要陣地,也是香港友好協進會一項品牌工程。
抓住學生興趣「講故事」
15年來,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走進354間學校,舉辦講座1262場,參與師生近40萬。15年裏,共有講者204位參與這項活動,其中全國人大代表56位、全國政協委員143位、海聯會理事5位。原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著名化學學者曹宏威博士是到校園分享次數最多的講者,15年間講了39次。他形容,自己是全心全意喜歡這份工作。他又分享心得說,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抓住學生的興趣,並非隨便選題的。
原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律師會前會長周永健表示,他喜歡選擇「一國兩制」和改革開放的主題,希望以自身經歷和經驗吸引學生,讓學生從中了解國家發展歷程,並對他們的個人發展有所啟發。
香港友好協進會會長譚錦球也到過學校同學生「講故事」,分享當年他如何把握國家改革開放的機遇到深圳東莞打拚,由當出租車司機、到開農場、餐廳、商場等等,他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譚會長希望以自己的奮鬥經歷,激勵學生要堅毅不屈打拚未來,將來才有能力回饋社會。
以上只是進校園分享的部分例子。成功的國情教育,從來不是生硬灌輸,而是要感動學生,觸動學生心靈。講者們在百忙中抽時間做準備、到學校做分享,都是充滿熱誠,希望以不同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國家的歷史文化和各種最新發展,加深對國家的認識,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希望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有所啟發。
潛移默化做好人心回歸
一直以來,「進校園 講國情」講座主要以中學為對象。在全港逾500間中學之中,友協成員已走進逾350間,題目內容因應時期的需要不斷更新。走進新時代,無論初中的公民、經濟與社會課程,還是高中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在不同程度上皆涉及國家的歷史文化、最新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發展,甚至關乎國家重要的節日和活動,實際上也關乎國情。友協成員是來自香港不同界別的精英,由他們進校園分享,更能讓學生們開闊視野。
我們甚至可以考慮把分享對象擴大至小學高年級學生和大學生,透過不同方式、面向不同組合進校園分享。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人心回歸是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也是潛移默化的工作。希望透過大家不懈的努力,讓香港青年新一代以中國人為榮,以香港為家。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友好協進會「進校園 講國情」活動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