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茹澤生(右)表示,「BIM面積核查工具」大大便利製作圖則,亦令審批過程更暢順。左為屋宇署新界東高級屋宇測量師張家禮。\大公報記者王亞毛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亞毛報道:為提高建造業生產力,政府致力推動公私營項目應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擬備圖則。屋宇署近年先後推出樓面面積計算、衞生設備及消防安全的「BIM自動核查工具」,不但提高審批圖則效率,更幫助業界有效製作圖則及審視設計,有宿舍發展項目使用「BIM面積核查工具」後,將樓面面積計算速度,由兩星期大幅縮短至18分鐘。屋宇署預告,將推出更多自動核查工具,最快今年底推出樓宇間距規定評估工具;第三季將就私人界別全面採用BIM擬備及呈交圖則諮詢持份者,目標2027年實現電子化入圖則,2029年全面採用BIM擬備及呈交圖則。
為幫助業界提高呈交圖則的質素及確定性,屋宇署去年3月推出「BIM面積核查工具」,業界可免費下載使用,只需提交單一BIM模型,工具會抽取BIM模型內各數碼實體及面積物件的相關參數,就各項樓面面積及38項寬免項目進行計算,並自動核查《建築物條例》和契約條件等規定,最終編製成數表,以計算出發展項目的地積比率及上蓋面積,供業界擬備圖則,屋宇署亦可利用工具加快審批。
屋宇署在今年3月再推出「BIM消防安全工具」及「BIM衞生設備工具」,把核查一般建築圖則工作進一步自動化。相關工具可自動掃描建築物的不同構件和耐火屏障,以及評估房間、隔火間、樓層及樓梯的逃生路徑數量及闊度是否足夠,並量度和標示距離出口最遠的位置等。
屋宇署拓展助理署長茹澤生表示,由於自動核查工具仍發展階段,屋宇署未有就工具可助提升多少效率作正式統計和分析,但曾使用自動核查工具的業界反映,工具可以有效抽取並整合BIM模型數據,大大便利製作圖則,亦令審批過程更暢順。他提到,涉及四幢大樓的港大宿舍發展項目,若用傳統方法製作相關樓面面積的圖則,需時2星期,而使用自動核查工具進行相關運算則只需18分鐘。
將推出樓宇間距規定評估工具
屋宇署將繼續推出更多自動核查工具,讓業界體驗BIM對其日常工作的好處,協助他們逐步實現轉型,以達至全面採用BIM。屋宇署預計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可推出應用於樓宇間距規定評估工具。
茹澤生表示,屋宇署將於2025年第三季諮詢各持份者,制定私人界別全面採用BIM擬備及呈交圖則的技術框架,目標是2027年實現電子化入圖則,2029年全面採用BIM擬備及呈交圖則。屋宇署正考慮是否修例,規定業界使用相關工具擬備及呈交圖則。
現時透過BIM呈交建築圖則並非強制規定,政府暫時只是要求預算3000萬元或以上的工務工程項目必須使用BIM;私人項目方面,由2019年至今年2月底,共有25個私人項目採用BIM製作及向屋宇署呈交圖則,主要是房協、市建局和港鐵項目。根據發展局2023年發布《採用建築信息模擬(BIM)擬備和呈交建築圖則的路線圖》,政府會考慮在出售土地、批地及換地個案的地契中加入新條款,由2026年起,要求住宅單位數目達1000個或以上的住宅項目,以BIM呈交至少一般建築圖則及上蓋結構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