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會內外/強化統籌 多策並舉 助青年解決「四業」困難\容海恩

時間:2022-07-18 04:23:54來源:大公报

  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半個月,已展現出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的決心,當中包括筆者素來關心的青年問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指出:「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必須針對青年「四業」,即學業、就業、創業、置業所面臨的實際困難,制訂完善的發展藍圖和支援政策,協助青年向上流動。

  須做好跨部門統籌工作

  筆者樂見新一屆政府成立了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顧名思義有一個政策局專職負責青年事務,但實際上青年事務極為廣泛。舉例說,協助青年就業和創業,離不開推動青年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就涉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的工作範疇,加上職前準備和培訓與教育局相關等等,可見政府需要做好統籌工作,明確安排牽頭處理的官員,確保青年政策不會政出多門,導致成效大減。

  特別是與內地有關部門溝通方面,筆者認為各政策局各自與內地相關部門協商,這並非好的做法,應該有專門負責的官員,這才能更有效更全面。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等地均已就大灣區發展提出了不少對接方案,若兩地有關部門能夠加強溝通,將能更具體、更準確地協助香港青年。其實,當中不只是金錢上的援助,更重要是資訊上、人脈上的援助,這些正是香港青年到大灣區發展時最需要的,若能準確對接,相信能更有效幫助青年實踐他們的計劃和理想。

  除了事業發展,為了讓青年發展所長,政府一直鼓勵他們參與公共事務,但筆者認為目前政策成效不彰。以「青年委員自薦計劃」為例,政府表示計劃推出至今共收到超過8200份申請,涉及65個委員會,但名額卻只有131個,比例甚低。換言之,很可能只有少數品學兼優、獲社會賢達推薦的青年才能成功申請,但實際上政府需要聆聽社會各界、不同階層的聲音,而不是只聽取極少數的「精英」,就此筆者建議政府增加委員會、諮詢及法定組織的委員職位,盡可能委任更多青年委員,一方面讓更多青年參與其中,另一方面確保政府能夠聽到全面、多元的聲音。

  解決青年「四業」問題,協助青年向上流動,筆者認為是解決跨代貧窮的有效方法。眾所周知,香港貧窮懸殊問題嚴重,筆者過往曾多次建議政府增撥資源,協助貧窮人口增加技能,特別是生於貧窮家庭的青年,因不少僱主不願意聘請沒有相關工作經驗的員工,導致部分貧窮人口只能一直從事低技能的工作,即使一些人是大學畢業,亦會因缺乏經驗而往往未能找到與其學歷匹配的工作,這種情況有礙青年向上流動和發展,甚至形成惡性循環,影響他們的下一代。

  增撥資源推動STEM課程

  政府應及早為青年提供合適的培訓,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如近年香港創科發展迅速蓬勃,加上北部都會區將重點發展創科,可謂前景無限。筆者建議政府及早培養青年對創科的興趣,一方面全面推動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的課程;另一方面增撥資源予相關的課外活動,讓青年得以發揮書本上所學的知識。如此一來便能為香港創科培育更多人才,青年亦能有所發展,抓住晉升的階梯,對青年、對香港均能帶來莫大好處。

  雖然「四業」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必須盡快做好各方支援和配套,不論是提供合適的培訓,或是營造有利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均是特區政府的責任所在。筆者期望新一屆政府謹守「以結果為目標」的宗旨,有系統、有效率地解決青年問題,讓青年看到向上流動的曙光。

  新民黨副主席、立法會議員、執業大律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