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階段社交距離措施已於本月19日放寬,酒吧卡拉OK重開,食肆堂食時間也延長至午夜12時。措施放寬後,特別是周末期間,多處食肆和酒吧區都出現人潮。經歷五波疫情,市民出現抗疫疲勞亦可以理解,但防控疫情工作絕不能掉以輕心。早前有專家建議政府可大幅度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惟現時每日新確診個案仍在300宗上下徘徊,當中主要是本地感染個案,顯示社區內仍存在隱形傳播鏈,故此社交距離措施只能逐步、適度地放寬,絕不能操之過急。
社會過分鬆懈增爆疫風險
疫情爆發以來,專家們提出不少寶貴意見,對完善防疫工作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第五波疫情有所放緩,一些專家對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的建議顯然操之過急,有可能增加疫情再次大規模爆發的風險。例如有人提出,容許60歲以下人士不須使用疫苗通行證。且不論該建議是否違反公平原則和執行上是否可行,接種疫苗本身是減輕市民重症率和死亡率最有效的方法,保護個人的同時,也保護高危群組,以及防止公共醫療系統崩潰。輕言豁免對香港的防控疫情工作只會造成負面影響。
亦有人提出可取消航班熔斷機制,並將入境者酒店檢疫的規定由七天逐步縮短,最終完全取消。然而,本港近日首次發現外地輸入的Omicron變種BA.2.12.1型病毒流入社區的個案,感染者曾光顧的食肆,已先後有多人確診,形成了傳播鏈。新變種病毒流入社區,正是一個危險信號,病毒不斷變種,其傳播率、重症率和致死率是趨強還是轉弱,仍難以預知。不要忘記,第五波疫情正是由於個別從外地返港的機組人員違反檢疫規定而引發,而暑假期間又將有大批留學生回港,加上非香港居民獲放寬入境,外地輸入病例的風險大增,在這種情況下豈能放寬「外防輸入」政策?
另外,也有專家對疫情過於樂觀,認為暑假期間市民在戶外毋須佩戴口罩,甚至說香港已經築起免疫屏障。但實情是市民不論是接種疫苗還是染疫康復後產生的抗體,免疫力會隨時間下降,病毒亦不斷變種,輕言毋須佩戴口罩,只會增加市民染疫風險。
現時香港防疫的最大危機,可能是社會上有部分人對疫情過於樂觀,以致放鬆警惕、抗疫鬆懈。第五波疫情爆發前,香港曾經歷一段本地零確診的日子,那時誰會想到新變種病毒來襲,香港要付出如此慘重的人命傷亡代價?
正因為這樣,當局提醒,隨着社交距離措施進一步放寬,預期在食肆等地方可能會出現爆發,感染風險增加,呼籲市民盡快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第三階段疫苗通行證將於本月31日起實施,市民進入食肆、戲院等處所要打齊三針疫苗。官員強調,若希望社會復常,早日與內地及國際恢復通關,高接種率是必須的,「要走出疫境打齊三針走不了。」
截至25日,第一針疫苗的接種率接近92%,第二針接種率接近87%,但第三針接種率卻只有約54%。專家推算,接種率要達97%才能形成群體免疫。更有專家認為,現時疫苗的作用已非建立群體免疫,而是減低重症及死亡風險,故應全民接種,建立防重症屏障,可見現時的疫苗接種率遠未達標。
繼續「谷針」築牢防重症屏障
為了防止疫情反彈,全社會應該同心協力:
一是市民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聚集,並減少進行不戴口罩的活動,各處所負責人亦應切實把關,不能鬆懈。
二是特區政府必須嚴格執行各種防控疫情措施,嚴守「外防輸入」政策,並在不同環節監測上多加留意,為每宗輸入個案進行基因排序分析,密切監察新變種病毒有否流入社區。同時繼續採取「三減三重一優先」的防控策略。
三是繼續「谷針」,盡快提升第三針的接種率。當局日前宣布,未曾受感染的18至59歲人士,若有較高暴露風險或個人需要,由即日起可選擇接種第四劑新冠疫苗,而60歲或以上人士上月開始已可打第四針。第五波疫情累計造成逾9100人死亡,當中大部分是長者,其中一個原因是部分長者及其家屬對接種疫苗仍存有疑慮。如果不想本港爆發新一波疫情,再有大量人命傷亡,當局就必須繼續加強宣傳疫苗的安全性,繼續去推展,讓更多人接種疫苗,做到「應打盡打」,以築牢防重症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