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有話要說/粵港澳大灣區亟需盡快推進醫療互助\葉建明

時間:2020-09-26 04:23:56來源:大公報

  一場疫情,令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人流隔絕8個月,同時令大灣區融合短板凸顯。其中極為明顯的就是醫療協作和互助。在今年極端情況下,更彰顯促進大灣區醫療互助的重要性。

  香港有數以萬計長者在大灣區養老,疫情期間往返兩地合共需隔離28天,令部分有長期病患的長者無法回港覆診,亦由於兩地用藥標準不同,部分香港處方藥無法在內地購買,特區政府遂委託工聯會承辦寄藥服務,解決內地港人的藥物需要。

  基於兩地醫療體制的差異,大灣區城市間醫療資源互通與協作不可避免存在障礙。這次疫情將障礙放大了。目前約有50萬港人在大灣區生活,除退休長者外,還有在區內創業、就業、就學者。雖然體制有差異,但醫療服務的需求是沒有差異,不論在本港還是在大灣區居住,市民都希望享用優質、便利的醫療健康服務。醫療健康是基本需求,盡快推進大灣區醫療互助,有助於香港更順暢地融入大灣區。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日前表示,為便於長期居於大灣區的醫管局病人就診,政府正研究一次性安排,讓他們毋須返港,便可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覆診。這是為此類病人提供的另一個選擇,服務收費與本港相若。此次居粵港人可在港大深圳醫院覆診,為大灣區醫療互助邁出了重要一步,但「一次性安排」遠遠不能滿足居粵港人的長期需求。

  另外,特區政府早前在以廣東為主力的內地支援隊協助下,展開「普及社區檢測計劃」,亦體現了利用內地資源、實現兩地醫療協作、互助的優勢。這個第一次的經驗值得總結,可以為大灣區未來可能出現的傳染病風險提供並肩作戰的經驗。

  可擴大醫療券在粵使用點

  粵港澳大灣區是衞生健康共同體,醫療健康服務是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在2018年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衞生與健康合作大會上,三地衞生行政部門簽署《粵港澳大灣區衞生健康合作框架協議》,簽約26個合作項目。去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地在舉辦的第二屆大會上,簽署《粵港澳大灣區衞生健康合作共識》,明確提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緊密合作」,並就醫療技術、人才培養等多領域的62個健康合作項目交換文本。據悉,一系列計劃已經部署,包括推動大灣區內衞生健康數據交換共享,成立粵港澳傳染病聯合實驗室、合作建立醫院等。

  但是,大灣區醫療協作既要有遠景規劃,也需要解決現實需要;既需要臨床醫學及醫學科研合作,也需要醫療資源互通。包括實現醫療服務互通、就醫信息對接、醫院救治跨境轉診等民眾當下的迫切需求。

  一些嘗試應該擴大試點。有條件的港人到港大深圳醫院覆診是一個好的開端。那麼,包括港人覆診和已經在深圳實行的「長者醫療券計劃」能否擴展到廣州、東莞等地的指定醫院?與此相對應的是,香港處方藥可否放寬在指定醫院使用?香港的「自願醫保計劃」,可否拓展到大灣區醫院就醫?

  數碼技術的發展,可以令大灣區實現遠程診療,為醫療網絡化全覆蓋提供支撐。但是如何實現線上、線下相通的醫療健康服務能力,還需要加上幾把勁,更需要探討如何克服地區不同的障礙。

  大灣區醫療協作與互助是必然之路。港澳醫療技術先進自不待言,但香港醫療資源緊張,看病動輒等上一年,公立醫院病床緊張,空間窘迫也是現實。而內地經過40年的發展,醫療水平突飛猛進,且病例眾多實踐經驗豐富,得到不少港人認同。如果實現大灣區醫療融合服務,將是整個灣區,包括港人之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