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論風生\「政治聚集」是香港防疫最大漏洞\葉建明

時間:2020-07-14 04:24:09來源:大公報

  過去數日新增逾百宗本地感染新冠肺炎確診個案,除出現食肆、的士司機、老人院、學校等群組感染外,更有部分患者感染源頭不明,這意味着香港出現新一輪社區爆發。

  各方需高度警覺,嚴防死守,避免疫情擴散,導致香港6個多月來的抗疫努力化為烏有。同時,需考慮在已有抗擊疫情的經驗上,對新發疫情有針對性地防範,一方面避免疫情擴大,一方面令市民正常生活不受太大影響。

  目前全球疫情依然嚴峻,截至昨日,全球累計確診逾1300萬宗,全球累計死亡超過57萬例。其中,全球醫療資源最豐富,醫療條件最好,手段最先進的美國,累計確診超過340萬,累計死亡超過13.7萬人。雖然疫情肆虐全球已經6個多月,但迄今人類對這一病毒的認知依然十分有限,沒有特效藥,疫苗的問世也尚有時日。因此,目前防範疫情的有效手段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和隔離。不過,根據北京不久前處理新發地疫情爆發的經驗,靶向性的防範可以在短期內有效阻止疫情蔓延。

  香港為什麼出現新一波疫情,新出現病毒的源頭在哪裏,即便是專業人士,也很難給出完全準確的答案。筆者認為,至少有四種風險因素需格外關注:

  一是香港是座國際城市,本地人口多元化。這決定了幾個月來,輸入源頭多,這些返港人口中,有不少感染者和隱形感染者,有的甚至來自高危國家。

  其次,有人缺乏社會責任,違反檢疫令。於強制檢疫期間,在無合理辯解及未獲授權人員許可下,離開檢疫地點,他們可能成為行走的播「毒」者。據悉,迄今已有30人因此被法庭定罪。

  第三種風險是社會出現「防疫疲勞症」。由於有當年「沙士」的教訓,港人自律能力比較強。從一月以來,習慣於外出旅遊、天天在外用餐的港人,大多非常注重防範,配合政府的各項防疫措施,戴口罩,減少外出用餐,注重社交隔離做得不錯。這也是前期香港抗疫成功的重要因素。

  意識形態的「播毒者」

  不過,在經歷了100多天的自我限制之後,不少人呈現出一種「抗疫疲勞」的狀態。包括因為生活規律改變的不適應,壓抑已久導致想「動一動」等。回歸疫前生活,是每一個人的期盼,但當疫情沒有完全控制,抗疫的警鐘依然需要長鳴。

  第四種風險就是「人群聚集」。在疫情之下,所謂「和你唱」、「和你lunch」仍不時有之;回歸紀念日當天,大批人響應反對派號召不顧警方的反對,在港島區參與非法遊行;過去的周六周日,反對派無視疫情第三波爆發,舉行所謂的「初選」,多個所謂票站都出現違反「限聚令」的情況……這些由反對派發起或煽動市民參與的活動,都導致一定數量的市民聚集,大大增加新冠病毒傳播的風險,摧毀政府和市民過去六個月攜手抗疫的成果。若因為這類政治活動令疫情在社區大規模爆發,不知反對派會如何負責?

  疫情再起並不可怕,只要有有效手段解決。有如北京新發地農貿市場疫情傳染,當地政府追蹤每一個患者,力圖從源頭、從風險口解決。結果在短短的時間內,疫情受控,迄今北京多日本地零感染。

  有人說,北京的經驗香港無法借鑒。那麼,我們按照本地做法,從上述四個風險口着手,同樣應該「殊途同歸」吧。對於第一類輸入病例,政府已經修改規例,加強對此前獲豁免人士到港檢測,如機組人員和船員。對於違反檢疫令者,法律也有清晰的條文處理。

  而目前最嚴重的就是後兩類:一是陷入「防疫疲勞」中的人;二是因政治因素而非法聚集者。對於前者,可以理解但需要疏導。政府和社會有關方面也可以多種方式幫助紓緩心理壓力,並規劃好公共空間的使用。畢竟港人居住環境狹窄,需要更多公共活動空間。

  對於因政治因素而非法聚集者,我們需要提醒,損人恐損己。非常時期,不要因為個人意識形態成為行走的「播毒者」,最終影響香港整個抗疫形勢。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