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1回歸22周年當日,一批暴徒竟然衝擊立法會。他們使用鐵通及鐵籠車破壞立法會大門,繼而闖入立法會大樓內大肆破壞。事後,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宮談及示威者闖入立法會時表示,他對於香港的動盪感到哀傷,又聲稱香港近期的示威行動是「爭取民主」,他相信「香港人爭取民主,大部分人爭取民主,但有些政府卻不想要民主」。
特朗普此番言論最有趣的地方,便是他竟在回應時聲稱,香港近期的示威活動「爭取民主」。其實,任何一個理智的人都應知道,反對派近日所發動的一連串示威行動,均是針對《逃犯條例》的修訂。及後,特區政府雖已宣布暫緩修例,反對派仍然不肯罷休,提出所謂的「五大訴求」。可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所謂的「五大訴求」並沒有一項關乎「爭取民主」。
由反修例變成爭取民主
直到暴徒闖入立法會大樓之後,網上便突然傳出一份所謂的《香港人抗爭宣言》,然後便有「網民」要求闖入立法會的暴徒,在警方清場之前讀出這份《宣言》。跟反對派早前提出的「五大訴求」不同,該份《宣言》沒再要求「特首林鄭月娥下台」,而是要求政府「以行政命令解散立法會,立即實行雙真普選」。未幾,特朗普便對外宣稱,香港近期的示威活動「爭取民主」。
無獨有偶,在特朗普宣稱香港近期的示威活動「爭取民主」之後,便有曾在美國留學歸來的內地學者,在日本經濟新聞社持有的《金融時報》撰文,建議「重啟政改才能讓香港回歸穩定」。該人把暴徒衝擊立法會的成因,歸咎於所謂「非理性的政府政策或應對措施」,繼而建議中央「在符合『一國』底線的前提下,將屬於市民的政治權利還給他們,將他們的注意力聚焦到自由產生的候選人身上」。
以上一連串的「巧合」,實在不禁讓人懷疑,美國有意利用今次的修例爭議借題發揮,並透過製造國際輿論,迫使或誘使特區政府重啟政改。畢竟,隨着特區政府宣布暫緩《逃犯條例》的修訂,部分懼怕修例的民眾情緒已逐漸平復,特區政府自此若把施政焦點放在改善民生,以及增加青少年向上流動的機會之上,反動派便再難挑動民眾的反政府情緒,境外勢力亦再無插手干預香港內部事務的藉口。
正因如此,美國及其他境外勢力,才需誘導輿論,讓市民從修例爭議,改為再次關注香港的政制發展問題。他們一邊把暴徒闖入立法會搗亂的行為,包裝為「爭取民主」;一邊又把今屆特區政府不打算重啟政改,包裝成「不想要民主」;另一邊又藉着海歸學者之口,擺出一副「向中央建言」的嘴臉,把重啟政改包裝成好處多多,能夠「從源頭上消除動亂根源、贏回香港民心」。
問題是,重啟政改真的能使香港撥亂反正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事實上,香港自回歸以來,一直積極推動政改。立法會的直選議席,由第一屆的20席增至35席,同時在2010年引入俗稱「超級區議會」的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民選議員人數已經過半。特首選舉方面,全國人大常委已於2014年頒布《關於香港特區特首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俗稱《8.31決定》),容許香港可在2017年普選特首。
只要反對派當日通過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今日的特首已經改由普選產生,香港亦可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07年所頒布的《關於香港特區2012年特首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及有關普選問題的決定》(俗稱《12.29決定》),討論立法會如何達至普選。因此,特朗普暗示北京及特區政府「不想要民主」,純屬子虛烏有。真正使到香港政制至今原地踏步的力量,其實是反對派。
重啟政改跌入美國圈套
是故,即使特區政府真的願意重啟政改,政治爭拗也不會平息,反會變得更加激烈,因為香港若是按照《8.31決定》及《基本法》第45條的規定實行普選,反對派未必能夠贏得選舉,所以他們仍會像今日一樣,不斷採用激烈甚至暴力手段,衝擊警方和各個政府部門,迫使港府在政改問題上再作讓步。
畢竟,反對派所謂的「真普選」,說到底不過是要確保他們獲勝。我們甚至可以預料,即使採用反對派提倡的所謂「公民提名」,只要他們未能在選舉獲勝,也會聲稱選舉出現「舞弊」,然後發動各類衝擊行動,迫使政府再次舉行大選,因為扶植反對派奪取政權,才是境外勢力打「民主牌」的真正目的。烏克蘭在2004年爆發的「橙色革命」,以及2013年的「歐洲廣場革命」,便屬典型案例。
由此可見,自特朗普將暴徒衝擊立法會,包裝成「爭取民主」的一刻起,已顯示美國有意再次玩起「民主牌」,藉此奪取香港的實質管治權。反對派作為境外勢力的馬前卒,不久亦會統一口徑,要求港府重啟政改。萬一北京或港府誤判形勢,以為重啟政改能「消除動亂根源」,便會跌入圈套,香港只會繼續陷入政治爭拗不斷的泥沼,而無法自拔矣。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