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發展經濟是港台居民共同呼聲\周八駿

時間:2018-11-29 03:16:48來源:大公報

  2018年11月24日,台灣地區舉行所謂「九合一」選舉,即同一天投票選舉台灣地區6個所謂「直轄市」的市長、市議員,以及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直轄市原住民區長、區民代表。

  在11月24日的選舉中,66.11%的合資格台灣地區選民參與投票選舉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和高雄市的市長,68.87%的合資格選民參與投票選舉縣市長,66.31%的合資格選民參與投票選舉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和高雄市的議員,縣市議員的投票率則為68.9%。投票率同4年前的「九合一」選舉接近,但是,選舉結果大相徑庭。

  2014年「九合一選舉」,當時處於執政地位的國民黨遭受極大挫敗。4年後,處於執政地位的民進黨遭遇極大挫敗——在22個縣市長中,國民黨獲15席,民進黨只獲6席,另有1席為無黨籍人士。在台北市長選舉中,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以3200餘票的微弱多數險勝中國國民黨籍候選人丁守中。丁守中於11月25日凌晨向法院提出「選舉無效訴訟」。尤其,在高雄市選舉中,國民黨籍候選人韓國瑜成功當選,結束民進黨在高雄長達20年的執政。

  2018年11月25日,同台灣隔一道海峽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舉行第六屆(即現屆)立法會九龍西選區一個出缺議席的補選,代表建制派出戰的特區上屆政府食物及衛生局政治助理陳凱欣獲得106457票,超過代表反對派參選的工黨李卓人所得93047票,和另一位反對派候選人馮檢基所獲12509票之總和,陳凱欣當選。

  港台兩場選舉接踵而至,是一個巧合。香港立法會的這一次補選,是因為反對派議員劉小麗在2016年9月第六屆立法會選舉中當選後、在10月立法會第一次大會宣誓就職時違反《基本法》第104條而被香港法院依法判決喪失議員資格,補選日期由有關法律視乎有關事宜進展而確定。如果不是劉小麗中途放棄司法覆核,這一場補選完全可能在2019年某一天才進行。然而,港台兩場選舉在日期上的巧合,產生了一個意外的效果——港台兩地政情觀察者很自然地把它們做比較,從而,更容易地發現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港台居民都亟盼兩地經濟得到發展。

  台灣經濟苦無出路

  誠然,港台在經濟上各有自己的主要問題。台灣經濟最大的問題,是民進黨推行錯誤政策,導致島內經濟苦無出路。

  台灣經濟出路何在?是近20多年來台灣二千多萬居民共同的最大關切。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台灣經濟面臨由所謂「新興工業化經濟」(即介於發展中經濟和發達經濟的中間狀態)向發達經濟轉型,不僅必須提升製造業水平,而且,必須調整對外經貿戰略。正其時也,兩岸關係出現重大調整,台商千方百計繞過台灣當局的禁止或限制,大舉進入大陸。抓住大陸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依託大陸舉世無雙的巨大市場,台灣經濟得以維持一定速度的增長。

  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台灣當局對於兩岸經貿聯繫或者採取眼開眼閉的態度,或者予以一定支持。尤其,馬英九主政台灣階段,2010年6月29日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Cross-Stra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把兩岸經貿關係由民間主導提升至官方推進。

  2016年5月民進黨蔡英文上台,迅速推行所謂「新南向政策」,企圖以發展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經貿聯繫來抑制兩岸經貿關係。但是,為推行這一政策而成立的「新南向政策辦公室」,2018年起被蔡英文當局撤銷,不啻宣告「新南向政策」失敗。

  台灣經濟問題的癥結何在?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兩位新生代副研究員李宗榮、林宗弘,邀請島內26位社會學、經濟學學者,耗時3年合寫《未竟的奇跡: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於2017年11月發表。該書指出,台灣經濟之所以在短短20年內從「奇跡」滑向「衰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台灣當局在以政策促進經濟發展方面,「能力愈來愈弱,失敗的地方非常多」。

  蔡英文主政台灣2年,台灣經濟研究院以「沒有蟹黃的大閘蟹」形容2017年台灣經濟,並且發問:2018年,台灣當局能否兌現內需支票,讓島內全體居民盼到「有一點蟹黃的大閘蟹」?2018年11月24日「九合一」選舉結果折射,台灣居民對「有一點蟹黃的大閘蟹」已不存奢望!台灣媒體報道:今日台灣,青年人缺錢花,老年人不敢花錢。這乃是台灣經濟苦無出路之必然現象!

  從上世紀80年代中開始,與台灣同屬「亞洲四小龍」的香港,也面臨由「新興工業化經濟」向發達經濟的轉型。同台灣比,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21年來,特區歷屆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關於香港經濟的方向和目標是明確的,即:香港經濟必須向知識經濟轉型。

  香港必須聚焦經濟

  然而,主要由於「拒中抗共」政治勢力即「反對派」的百般阻撓、干擾和破壞,至今,知識產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離知識經濟有相當差距。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的報告,目前,在香港本地生產總值中,知識產業的貢獻值不足25%,距知識經濟所要求的50%的門檻,尚有一半以上的路要走。

  回歸21年來,「拒中抗共」政治勢力在西方若干國家的操控和支持下,以爭取所謂「真普選」干擾和阻撓香港居民聚焦經濟轉型。由於香港受英國管治長逾一個半世紀,一代又一代香港居民受西方意識形態薰陶,所以,在2015年6月反對派立法會議員悍然否決特區政府關於普選行政長官的議案前,長達18年裏,相當多香港居民以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該也能夠按反對派主張的所謂「真普選」來移植西方政治制度。

  然而,嚴峻的事實喚醒越來越多香港居民。一部分香港居民同意「有一人一票選特首」好過政制原地踏步,因此,他們對於反對派議員否決政府議案扼殺2017年「一人一票」選行政長官機會甚為不滿。一部分香港居民反對激進反對派發動非法「佔領中環」行動,更反對「佔中」行動催生「港獨」團體企圖把香港引入死路。還有一些香港居民對於傳統「泛民主派」不僅不同「港獨」劃清界線、相反被「港獨」牽着鼻子走十分失望。這一切相疊加,先是導致在今年3月11日現屆立法會九龍西選區另一個出缺議席補選中,民建聯鄭泳舜擊敗企圖捲土重來的反對派代表姚松炎,繼又造成剛結束的陳凱欣同時擊敗兩名反對派候選人李卓人、馮檢基。

  對於建制派來說,相隔8個多月在同一選區先後兩場補選中取得同樣的勝利,證明建制派的政治理念得到了大多數香港居民的認同。

  有人會詰問:香港有5個選區,其中一個選區的大多數居民的政治傾向怎麼能夠代表全香港大多數居民?

  君須知:陳凱欣和李卓人都是「空降」九龍西決戰、而長期深耕九龍西的馮檢基僅獲逾萬票,足見這一場選戰已超越九龍西,而成為全香港民心所向的一個縮影。

  遙望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暴露台灣居民對本島經濟前途感到渺茫,但是,選舉結果仍然沒有、也不可能促使台灣當局提供關於台灣經濟出路何在的可行答案。其實,只要從島內相關業界歡迎大陸遊客訪台多多益善可以「窺斑見豹」,那就是台灣經濟的前途在於積極推進與大陸經濟全面聯繫和合作,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

  相比較,香港經濟的前途已然明確。特區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建制派穩定掌握現屆立法會功能界別議席和地區直選議席的多數的有利條件,帶領七百四十萬香港居民,盡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尤其,積極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實現香港向知識經濟轉型。

  資深評論員、博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