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大灣區創科政策 B2B協作成關鍵\黃錦輝

時間:2018-09-04 03:16:42來源:大公報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議的框架之下,中央政府銳意打造香港成為國家的國際創新及科技中心,並於近期連番推出相關優惠政策。首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於8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主持。特首林鄭月娥會後向外公布三項促進內地與香港科研合作而設的政策,分別為(1)在港科學園成立兩所研究中心包括中國科學院轄下的「廣州生物醫藥及健康研究所」及「北京自動化所」;(2)簽署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和國家科技部合作安排;以及(3)成立「大灣區院士聯盟」。上述政策的設計反映中央及香港政府雙方積極互動,逐步讓兩地創科邁向一體化。

  特區政府在《2018-2019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建議預留100億港元支持建設「醫療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吸引世界頂尖的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來港,另向科技園撥款100億元,用作興建科研基建、設立智慧園區等。而將會駐港的兩個內地研究機構,主要研究範疇正正與香港的創科策略互相呼應。筆者相信這安排絕非偶然,定必是國家科技部與香港創新及科技局長期深入溝通的成果。

  國家科技部副部長黃衛曾於5月訪港,宣布開放內地科研基金,讓香港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申請使用。內地公帑「過河」殊不容易,需要國家財政部「開綠燈」。若然政策過分地偏向創科產業難免會令其他產業妒忌,導致內部矛盾。由此可見,是次專門為香港大開中門的政策,必然是得到習主席及國務院的支持和批准方可成事。

  借內地經驗發展事半功倍

  然而,不少香港學者認為上述措施在短期內成效不大,因為本地研究員並不熟悉內地科技基金申請過程背後的潛規則,例如填寫簡體中文申請書的技巧、項目審批的人性化生態、人脈網絡等。因此,筆者認為中央政府安排兩個研究中心在香港科學園設點甚具策略性。這兩研究所落戶香港除了可以在其研究領域內大力發展之外,亦可以同時加快內地與香港創科融合。他們將會爭取與本地產、學、研界合作,攜手合作申請國家科研基金。憑他們熟練的經驗,成果必然事半功倍,為兩地科研合作創造新機遇。

  中國科學院是內地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機構,在全國多個城市都設有研究中心,例如轄下「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Shenzhen Institut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SIAT)之成就尤其顯著。SIAT於2006年2月在深圳成立,自始不斷地與境內外高等院校(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共同申請國家、省及市級科研基金,一起執行大型研究項目。在短短12年之間已成為世界一流的實驗室,譽滿全國。與此同時,SIAT亦支撐了深圳市在過去十年間迅速發展的創新及科技產業。因此,筆者有理由相信中科院可以在香港重施故伎,與香港並肩在境內外創新及科技界中大展拳腳。

  要勇於創新開拓市場

  另外,隨着香港院校及研究中心可以獨立申請國家研究項目及科研基金過河,國家科技部及香港創科局的關係將越來越密切。為此,中央決定加強這兩決策部門的聯繫,簽署合作協議是明智之舉。這安排再一次反映國家大力支持香港創新產業發展。

  最後,兩所研究中心可以好好利用「大灣區院士聯盟」的力量,針對國家之所需,發揮區內院士之所長,聚焦醫療科技及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科技發展,共創大灣區的未來,提升國家的世界競爭力。

  總括而言,在政府對政府(G2G)層面,中央與香港皆深深了解粵港澳大灣區對建設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對香港工商業界,大灣區將大大擴闊本地市場,但傳統港商偏向保守,抗拒改變(創新)。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最近在內地報章撰文指「大灣區可讓香港企業對接內地市場需求,而港企亦可和內地科技企業『併船出海』,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筆者贊同王主任的觀點,其內容當頭棒喝,並帶有弦外之音,就是呼籲業界加快步伐,積極勇闖大灣區市場。從學術角度而論,大灣區內地與香港合作的成功關鍵與區內商對商(B2B)協作息息相關。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全國政協委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