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產創辦人兼時事評論員施永青日前在一個論壇上提出一個「人鳥問題」:人重要還是鳥重要?這個問題,在香港以外的全世界其他地方都不是問題,當然是人比鳥重要。但在香港,「人重要還是鳥重要?」不僅是一個問題,對特區政府而言,還是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這不是嗎?上周六土地專責小組舉行最後一場公眾諮詢,又有環保人士在現場高舉雀鳥紙牌,反對將郊野公園列入建屋土地供應諮詢選項,也有人舉起中華白海豚紙牌反對填海建屋。
施永青是在由香港智匯舉辦的「突破土地困局.香港持續發展」論壇上提出「人鳥」問題,即香港不夠土地建屋給人住,但香港的雀鳥卻擁有大片郊野公園。他算了一筆帳:目前香港市區住宅用地只佔全港土地的4%,但郊野公園面積卻佔地40%,說到這裏,施永青質問為何香港「人權不如草權」?施老闆不愧是名嘴,這一問,台下立即響起一片掌聲。
同一個論壇上,其他四名講者:葉劉淑儀、黃元山、梁立人和劉瀾昌都異口同聲支持填海,認同特首林鄭月娥較早前所言「填海無可避免」。黃元山詳細解釋團結香港基金提出的2200公頃東大嶼山填海方案,認為這個方案不僅可以解決香港住屋的土地供應不足,而且有助解決香港多年來道路基建嚴重落後的問題,「新加坡填海面積佔20%,香港只佔6%,為何我們不多填呢?」黃元山顯得有點激動。劉瀾昌提出填海面積應該更大,以滿足香港長遠的人口增長需要。葉劉淑儀則建議填海選址應該在香港大嶼山以南的珠海桂山島海域,並且有信心這個建議會得到中央及廣東省的支持。梁立人支持填海,又建議特區政府乘大灣區的東風,到惠州等地大規模買地興建香港村,安置部分毋須朝九晚五上班的市民。
不過施永青力排眾議,認為填海雖可增加土地,但遠水救不了近火。作為地產代理公司老闆,施永青直指造成今日房屋問題困局的根源是港英時代的土地規劃失誤,港英政府過度依賴土地收入來源,禍根早種,今日特區政府和市民不過是承受其惡果。他舉例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香港農業式微,大量農地荒廢,但港英政府卻視而不見,沒有及時調整土地用途,這些荒廢的農地佔全港土地3至5%。施永青的意思很明確:香港不存在土地供應不足問題,開發郊野公園和發展荒廢農地,可以解決建屋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
經過幾個月來的土地大辯論,逐漸形成填海、開發郊野公園和發展農地等主流民意。諮詢期已近尾聲,特首將於十月發表施政報告,對於土地專責小組提出增加土地供應的十八個選項,是時候要作出決定,否則必定令市民大失所望。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人和鳥孰輕孰重亦必須取捨。政府在宣布決定時,應該一併對全港的土地和發展作出全面規劃,以配合特首定下的公私營房屋供應六比四的方針。如果將填海和開發郊野公園和填海土地全部或絕大部分用於興建公營房屋,看看社會還有多少反對的聲音?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如果填海是樂水,開發郊野公園就是樂山。樂山樂水,就看特區政府和特首林鄭月娥如何選擇。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