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發至今,本港共錄得約130萬宗感染個案,有估算認為,當中有大量的康復者存在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中醫對治療「長新冠」有顯著作用,市民對中醫服務需求龐大,但特區政府資助不足,許多基層市民難以預約到名額,開支壓力巨大。從保障市民健康的角度,政府應考慮加強對中醫相關服務的資助,以惠及更多市民。長遠而言,更應積極研究強化中醫在本港醫療系統的角色。
昨日有社區組織發表一項調查,當中有兩組數字值得關注。一是受訪的新冠康復者中,81.8%的人出現後遺症;二是康復者對中醫需求大,但服務追不上需求,僅1%受訪者成功使用政府中醫服務。一方面是高比例的康復者有「長新冠」,另一方面則是極低比率受惠市民,這兩個反差強烈的數字,說明了一個問題:政府對新冠康復者的支援不足,尤其是未能回應市民對中醫服務與日俱增的需求。
中醫對治療新冠後遺症有顯著療效,這是經過科學驗證的事實,也得到市民的高度認可。可能對於部分人來說,看一次中醫數百元,不存在負擔不起的問題。但對於基層市民而言,若排不上政府資助中醫的服務,每次自費求診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更何況「小數怕長計」,「長新冠」往往要長期治療,整個過程下來,費用無疑是沉重的負擔。昨日社區組織引述一個例子顯示,有市民從三月至今看中醫費用已逾萬元,在失去工作的情況下,經濟壓力巨大。
市民對政府中醫服務需求強烈,但政府的資源投入並不成比例。早在兩年前,大公報就率先呼籲加強中醫對新冠康復者的治療服務,醫管局也於2020年4月推出「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計劃。截至今年5月30日,已有超過3萬名康復病人參與,並已提供超過近10萬次診療。這一數字值得肯定,但須承認,還有大批市民輪候政府中醫服務。
新冠疫情仍未有結束的跡象,昨日本港又新增逾三千宗個案,未來需要治療「長新冠」的市民將會越來越多。政府需盡快檢討現有政策,增加對中醫服務的資助,設立具體目標,做到讓更多市民受惠。實際上,相關計劃制定於兩年前,和當年相比,新冠患者早已呈幾何級增加,原有計劃顯然已跟不上實際情況。
從長遠而言,有關部門應積極研究如何強化中醫在本港醫療系統中的角色,推動中西醫結合治療。近年特區政府對中醫發展日益重視,首間中醫醫院也將於2025年分階段投入服務。但不可否認的是,中醫仍然處於一個「邊緣」角色,政府只是透過資助特定的中醫藥服務,象徵性地將中醫藥納入本港醫療系統。未來應從宏觀的角度,推出中醫發展的長遠策略。例如大力支持中醫臨床服務發展,實現真正的「社區化」,並研究落實中西醫「雙向轉診」制度,打通中西醫之間互不相通的「牆」,讓更多市民受益。
一系列政策調整無疑需要加大公帑的投入,也可能面臨不小的阻力,但只要有利於保障市民的生命健康,有利於完善香港的醫療系統,都值得積極研究落實。「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新一屆政府要把普通市民的期盼作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符合實際、科學合理的方案,更有效地破難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