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社評/通關關乎民心 合理分配名額

時間:2021-12-13 04:27:39來源:大公报

  特區政府正全力籌備通關事宜,如何分配通關名額備受各界關注。一方面要看到商務人士對通關的龐大需求,但同時也要照顧到普通市民的恩恤需要。長期病患的父母無人照顧、兩地婚姻夫婦被迫分隔、子女缺乏照顧成長出現問題,等等。正因如此,坐困愁城兩年,通關乃民心所向。所謂民心我心,對此不能簡而化之。政府應積極考慮劃出一定的比例,以供有迫切需要的市民申請。合理分配名額,平衡各方利益,對政府施政也是一次考驗。

  通關是當前香港最大的民意。港康碼從上周五推出之後,短短三天內,就收到超過33萬人次申請,逾10萬人成功啟動賬戶,足以說明社會的強烈需求。但當下遠未到「全面通關」的時候,即便年底前可以「有序通關」,口岸、人數、地域等方面仍然存在限制。在「僧多粥少」情況下,制定優先次序更加必要。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表示,政府需優先處理有經濟需要的人員往來,包括「有迫切需要進入內地,特別是商務和公務,而他們進入內地的工作亦是與香港的經濟息息相關」。相關的政策局局長目前正接觸一些過往已屬於豁免組別的組群,聯繫有關商會、專業團體、上市公司等,以協助制定優先組別。對此,香港社會給予了充分的理解,畢竟經濟是香港的命脈,讓商務人員盡早實現通關,有利於香港推動經濟向前發展。

  然而,對商務人士支持的同時,不能忽視其他階層的需求。兩年未通關,早已累積了不少社會問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曾舉辦過一項調查,了解疫情下「封關」對基層家庭的影響,結果顯示超過六成認為,當家人有病或有急事時不能前往照顧及幫助,其他問題還包括收入減少及家人被迫分隔等。夫婦分居兩地影響感情、子女缺乏照顧成長出問題、家人病重而無法探望、長者去世子女無法奔喪,種種情況令人揪心。

  這是客觀存在的問題,需要切實作出回應。當然,通關初期的名額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令所有人都滿意,但合理平衡各方需要,並非不可能之事。正如有團體建議,商務人士可以佔比例大一些,但應預留三分之一名額予有迫切需要的市民。事實上,諸如探病、奔喪等申請,完全可以提供證明。早前深圳市政府為有「特殊緊急事由」的居民,包括治病、訴訟、應試、處理產業、學術交流、探望危重病人等,開通「綠色通道」出入境,有效做法值得香港借鑒。

  特區政府在抗疫及籌備通關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讓商務人士優先通關也是合理之舉,但政府可以做的還有很多。「良政善治」不是一句口號,需要有更大的承擔、作出更大的努力、推出更貼地的政策,也需要加強對政策的宣傳解釋。百姓冷暖,民心民情,做好通關工作,是各界的期望,也是特區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