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社評/重推iBond體現施政為民

時間:2020-10-05 04:23:17來源:大公報

  新冠疫情沒完沒了,全球低息環境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通脹壓力則持續上升,對於投資渠道有限、習慣將錢存入銀行收息的一般市民尤其是長者而言,絕對不是好事,因為存款被兩頭蠶食,財富將不斷縮水。有見及此,特區政府重推iBond,為市民提供一個既可賺取穩定回報又能保本的投資選項,亦因此帶動香港債券市場的發展。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重推iBond的工作已準備就緒,將很快公布詳情。政府2011年首推iBond,當年有15萬人認購;到2016年,參與者達50萬,累計發行總額為600億元,足見計劃備受歡迎。今次重推iBond,回報率由過去的1厘增至2厘,吸引力不俗。陳茂波還說,發行iBond之後,還會推出更具針對性的「銀色債券」,若市場認購理想,政府會考慮加碼推出。

  新發行的iBond計劃可令投資者立於不敗之地。原理很簡單,iBond的回報上限與通脹掛鈎,不管通脹如何飆升,iBond的回報都足以抵銷通脹對財富的蠶食;回報下限為2厘,若通脹率低,投資者可賺取息差。換言之,不管經濟環境如何惡劣,息口及通脹如何波動,投資者都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漁船」。有理由相信,市場對新一批iBond計劃將反應熱烈,政府加推的可能性很大。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逆市操作,利用低息環境發行債券,成本低而效益高,彌補了香港股市蓬勃而債市不足的缺憾,香港金融市場更加豐滿,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穩固,對國際投資者更具吸引力。

  誠然,以香港資本市場的龐大規模,區區數百億元的iBond債券也許沒有什麼了不起,市民受惠也有限。然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凡是有利市民的事,不管大事小事,特區政府都應該做,還要做好;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做。最怕的是「不做不錯」的官僚思維,一味以「自由市場」、「小政府大市場」為藉口,無所作為。

  曾有人認為,香港單靠金融業就足以養活一千萬人口。其實,金融業約佔香港經濟兩成分量,就業人口只有百分之六左右。少數精英人士利用金融技能賺得盤滿缽滿,大部分市民只能望洋興嘆,這就解釋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一方面,香港是全球億萬富翁最密集的城市,摩天大樓美輪美奐;另一方面,低收入人群不減反增,劏房戶悲歌唱不完。過去是平均五個香港人中就有一個生活在貧窮線下,疫情打擊之下,貧富懸殊問題難免進一步惡化。

  不患寡而患不均。要實現香港的長治久安,除了依靠國安法這個定海神針,更要通過推動社會公平發展,讓每一位市民都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有獲得感,才有幸福感;有幸福感,才會支持政府施政。從這個角度看,重推iBond計劃,為民造福,是特區政府改變重商思維、施政面向大多數的體現。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