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AI與創作❷/虛擬歌手爆紅 以假亂真掀爭議 AI音樂網絡氾濫 搶聽眾搶市場

時間:2025-07-29 05:02:15來源:大公报

  圖:The Velvet Sundown於社交媒體發布的樂隊演出照片。/網絡圖片

  近期,一批「新晉藝人」在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上迅速爆紅,其中一支神秘樂隊6月份首次亮相,短短幾周內在Spotify的播放量就突破百萬次,擁有141萬月度聽眾。但當聽眾深入了解後才發現,這些藝人並非「人類」,其形象、宣傳海報甚至音樂,完全出自人工智能(AI)之手。這一現象立即引發爭論,部分音樂製作人認為,這些所謂的「AI音樂人」正在擠壓人類創作者的生存空間,音樂界如何維護人類創作者的權益成為關鍵。\大公報記者 郭嘉 綜合報道

  今年6月,一支名為The Velvet Sundown的四人神秘樂隊首次上線,發行了三張專輯,短短幾周便在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上收穫超百萬次播放量,吸納了141萬月度聽眾,就連被譽為「搖滾聖經」的《滾石》雜誌都對其進行了多輪報道。這支樂隊還在Instagram、TikTok和X等社交平台上開設賬號,引起熱議。

  該樂隊竄紅的同時,網民通過搜索發現,他們並非真人,歌曲和照片都是由AI生成。The Velvet Sundown不定期更新樂隊「活動」的照片,但只要細看便會發現,4位成員照片帶有明顯的AI痕跡。

  The Velvet Sundown在一開始並不承認歌曲由AI製作。據《滾石》雜誌報道,一個化名為Andrew Frelon的加拿大男子自稱是樂隊的發言人。他向《滾石》承認,樂隊的部分歌曲都是通過AI音樂生成平台Suno創作的。樂隊官方賬號隨即反駁此說法,稱有人「劫持」了他們的身份。但隨後樂隊又正式承認自己確實由AI打造,並形容自己是「既非完全人類,也非完全機器,而是在兩者之間」。

  除了The Velvet Sundown,Spotify還有另一支類似的AI樂隊The Devil Inside,過去兩年發行了10張專輯,還有專門販售周邊的官網,其周邊單品最高售價超過60美元。

  音樂是否AI生成 人耳難辨

  業內人士指出,隨着AI技術的發展,諸如Suno等AI音樂生成平台所輸出的音樂質量不斷提升,全憑人耳已經越來越難分辨AI音樂。網上討論平台Reddit用戶ThrowRAplutonium直言,這些歌曲本身並不糟糕,它和許多普通音樂人製作的獨立搖滾作品混雜在一起,「我們幾乎無法分辨,而這才是令人擔憂的地方。」

  海外知名YouTube音樂博主Rick Beato曾用專業音樂製作軟件Logic Pro,對多首歌曲進行了音軌分離測試,當對The Velvet Sundown的歌曲《Dust on the Wind》進行分離時,軟件在分離人聲、結他、鍵盤等樂器時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產生了大量不自然的、扭曲的聲音碎片,而這就是因為這些歌曲由AI一次性渲染生成,並沒有像傳統音樂那樣,對各個聲部進行獨立錄製再混合。

  串流平台助紂為虐

  媒體評論指出,大量AI音樂正在「入侵」聽眾的歌單。法國串流平台Deezer在今年4月分享消息稱,該平台每天有2萬首完全由AI生成的曲目添加到其音樂服務中,佔平台每日上傳內容的18%。根據海外音樂產業媒體人Tim Ingham披露,Spotify甚至會主動將這些AI音樂人的歌曲植入到官方推薦歌單中,而該舉動正在擠壓人類創作者生存的空間。

  由於串流平台的收益分潤主要是依據歌曲的流量來計算,Spotify並不禁止AI生成的音樂,意味着AI作品完全可以從平台分成中獲利。傳統音樂的製作又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不同於AI音樂只需「一鍵生成」。

  前Spotify數據分析師Glenn McDonald認為,從商業角度來看,Spotify並不會把AI音樂視為負面影響。Spotify此前就被爆出用部分匿名音樂人的「廉價」作品填充歌單,以此減少向其他音樂製作人支付的版權費用。澳洲製作人Tushar Apte對此表示,當AI與人類正面搶市場、搶聽眾的時候,音樂人、唱片公司、串流平台乃至法律法規應如何應對,維護人類創作者賴以生存的土壤成為關鍵所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