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青少年們正在看社交媒體平台。\法新社
英國《牛津詞典》出版商牛津大學出版社12月2日公布,「腦腐」(brain rot)成為今年年度詞彙,意為「一個人精神和認知狀態的衰退」,因過度消費「某種無價值或不具挑戰性的物質(尤指網絡內容)」所致,反映出過度使用社交平台的負面影響和人們對低質量網絡內容的擔憂。
【大公報訊】牛津大學出版社組織年度詞彙評選,有超過3.7萬人參與投票,共有6個候選詞:「腦腐」、「端莊」(demure)、「動態定價」(dynamic pricing)、「傳說」(lore)、「浪漫奇幻」(romantasy)和「垃圾內容」(slop)。
「端莊」指的是矜持或負責任的行為;「動態定價」,即產品或服務的價格變化以反映需求;「傳說」是與某人或某事相關的事實和背景資訊;「浪漫奇幻」則是一種結合了浪漫和幻想的小說類型;而「垃圾內容」即使用人工智能(AI)生成的低質量、偽造、不準確的內容。最終,「腦腐」一詞脫穎而出。
一年使用頻率增加230%
「腦腐」一詞最早文字記錄是1854年美國作家梭羅的著作《瓦爾登湖》中,他藉此批評當時社會貶低複雜思想的傾向,認為這是大眾精神和智力程度普遍下降的部分原因。時隔100多年,隨着手機和社交媒體廣泛流行,「腦腐」從去年開始在互聯網走紅。
牛津大學出版社稱,該詞如今被用來描述因果關係,指的是「社交媒體和網絡上的低品質、低價值內容,以及消費此類內容後對個人或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根據牛津詞典統計,在2023至2024年期間,「腦腐」一詞的使用頻率增加了230%。光是在TikTok上,#brainrot就已被使用超過50萬次,其中許多影片都包含無厘頭的內容。
專家:反映「時代的症狀」
牛津詞典年度詞彙,選擇往往反映當年的社會熱點。牛津大學出版社語言部主管格拉斯沃表示,從現代意義來講,「腦腐」一詞揭示了虛擬生活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以及我們如何打發閒暇時間。格拉斯沃表示,回顧過去20年的牛津年度詞彙,可以看到整個社會越來越關注虛擬世界的生活如何演變,互聯網文化如何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牛津大學教授、心理學家普日貝爾斯表示,該詞流行恰好是「我們所處時代的症狀」,雖然「沒有證據顯示存在腦子腐爛這回事兒」,但描述了人們對網絡世界的不滿和對社交媒體的焦慮。
格拉斯沃指出,「腦腐」最初在年輕人中流行,然而這些群體又往往是社交媒體上劣質內容的主要使用者和創作者。目前也已有諸多討論關注過度消費社交媒體劣質內容對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美國心理健康中心Newport Institute曾指出,「腦腐」是一種由於過度關注手機屏幕而導致的精神恍惚、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和認知能力下降的症狀,其帶來的後果則包括難以組織信息、解決問題、做出決策和回憶信息。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CL)政策研究所和注意力研究中心2022年的一項調查發現,49%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比以前短。調查還顯示,50%的受訪者表示,即使他們試圖專注於其他事情,他們也無法停止查看手機。
研究人員表示,在社交媒體、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電視、廣播或其他媒體之間切換我們的注意力「會損害我們完成簡單任務的能力」。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