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2年幾乎完全籠罩在俄烏戰爭的陰影下,圖為烏東一處儲油設施被炮彈擊中起火。\路透社
【大公報訊】綜合《衛報》、法新社、CNN報道:《柯林斯英語詞典》11月1日公布今年的年度熱詞,「持續危機」(permacrisis)﹑擊敗「基輔」、「派對門」等詞彙入選。《柯林斯英語詞典》將「長久危機」定義為「長時間的不穩定和不安全」。今年全球無數人生活在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經濟危機、政治動盪、極端天氣的陰影下,這個詞精準反映了人們的感受,並且言簡意賅地總結了2022年對很多人而言有多麼糟糕。
俄烏戰爭/俄烏交戰大半年 775萬人淪難民
俄羅斯於今年2月24日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如今戰火已持續251天。9月底,俄軍控制的烏東南部四地盧甘斯克、頓涅茨克、赫爾松和扎波羅熱公投入俄,而烏方拒絕承認,並在上述地區展開反攻,戰場陷入膠着。11月1日,俄烏繼續爭奪赫爾松控制權,在當地激烈交火,平民在炮火聲中撤離。
10月8日,南部俄軍重要補給通道克里米亞大橋發生爆炸。俄方指控烏國防部情報總局策劃恐怖襲擊,並持續使用導彈、無人機等武器,對烏首都基輔等多地的能源設施進行大規模空襲。10月31日,俄軍對基輔發動新一輪打擊,當地80%的居民一度陷入無水可用的窘境,不少人同時還被斷電。
隨着戰爭持續,核威脅被提到的頻率越來越高,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俄烏互相指責對方攻擊扎波羅熱核電站,是「核恐怖主義」行為。俄政府近日警告說,烏克蘭計劃在戰場上使用帶有放射性物質的髒彈。
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俄烏戰爭已導致超過775萬人淪為難民,對歐洲各國造成巨大壓力。由於俄烏均為重要糧食出口國,俄羅斯在戰前更是歐洲主要天然氣供應商,戰爭期間全球糧食、能源等商品價格飆升,加劇了經濟危機和政治不穩定。
金融風暴/美加息輸出通脹 連累全球
今年3月起,美聯儲持續激進加息,向全球輸出通脹。美聯儲至今已累計加息300個基點,創下1981年以來最大密集加息幅度。由於美元在國際金融市場佔據主導地位,此舉導致美元與其他貨幣之間的利差快速擴大,歐元、英鎊、日圓等加速貶值,全球資本回流美國。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無論是印尼、南非等新興經濟體,還是英國、歐盟等美國傳統盟友,都被迫跟隨美聯儲加息,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全球經濟增速放緩。
美國主導的加息潮令多個新興經濟體陷入債務危機。7月初,斯里蘭卡政府承認無力償還約510億美元的外債,並宣布國家破產。由於斯里蘭卡耗盡了進口能源等必需品的外匯,該國民眾飽受通脹、斷電和物資短缺之苦,示威活動此起彼伏。巴基斯坦同樣面臨外匯儲備低的問題,7月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達成救援協議,但經濟穩定遠未得到保證。
7月至今,歐元對美元匯率數次跌破1比1,刷新20年來最低紀錄。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專家格恩表示,美聯儲加息吸引歐洲資本流向美國,留下「不受歡迎的疲軟歐元」,還通過以美元計價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給歐洲帶來高額賬單。9月底,英鎊對美元匯率一度逼近1比1,創歷史新低。10月21日,日圓對美元匯率跌至30多年來新低。日本政府破天荒地在一個月內投入近430億美元干預匯市,拉抬日圓匯價。
政治動盪/英國三換首相 美洲選舉暴力激增
新冠疫情、俄烏衝突、美聯儲加息等因素導致全球經濟不景氣,進而在多國引發政治危機。今年7月至10月,英國如「走馬燈」一般連換3位首相,其中特拉斯更創下在任45天就宣布辭職的「最短命」紀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歐洲研究所教授貝格表示:「換首相、換大臣、做決策後又很快撤銷……這不是政府該有的樣子。」
歐洲多國極右民粹主義抬頭,威脅歐盟團結。9月,瑞典和意大利先後舉行大選,瑞典極右翼政黨瑞典民主黨一躍成為議會第二大黨,意大利極右政黨意大利兄弟黨領導的右翼聯盟贏得大選,兄弟黨黨魁梅洛尼10月正式就任意大利總理。梅洛尼高舉疑歐、反移民大旗,歐盟如鯁在喉。
從美洲到亞洲,政治極化和政治暴力問題愈演愈烈。7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當街被槍殺。10月底,一名男子闖入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家中,打傷她的丈夫,事後供認想要綁架佩洛西。
巴西10月30日舉行大選第二輪投票,代表左翼的盧拉以微弱優勢獲勝,但連任失敗的博索納羅在結果公布後24小時內一言不發,放任其支持者封鎖公路示威,令外界擔憂巴西能否實現政權和平交接。據統計,今年第三季巴西共發生了212宗政治暴力事件,包括威脅、襲擊、謀殺和綁架等,較去年同期激增230%。
民生難題/能源漲價 民怨沸騰
受俄烏戰爭及西方對俄制裁影響,俄羅斯向歐洲提供的天然氣大幅減少。歐洲國家在國際市場高價搶購能源以供冬天使用,推高全球能源價格,導致各國通脹率進一步上升,民眾陷入生活成本危機。
歐洲統計局10月31日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歐元區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升至10.7%,首次突破10%。歐元區能源價格較去年同期飆升41.9%,食品、酒類和煙草價格亦上漲13.1%。德國、奧地利、捷克、比利時等國近期均爆發抗議通脹和能源危機的示威。已經脫離歐盟的英國也面臨同樣問題,政府制定的能源補貼政策缺乏針對性,更引起民怨沸騰。約22萬英國民眾已決定從12月起拒付能源賬單,以示對政府未能妥善應對危機的不滿。
從9月底開始,法國持續發生大規模罷工和示威,煉油廠工人、鐵路工人、貨車和巴士司機、教師、公立醫院職員等紛紛加入遊行隊伍,要求當局解決生活成本危機。巴黎公共運輸公司內部的5個工會宣布將於11月10日發起罷工,屆時整個大巴黎地區的公共交通恐陷入癱瘓。
氣候災難/極端天氣頻發 旱澇災害不斷
今年全球各地都感受到了氣候變化危機的嚴重性。世界氣象組織預測,始於2020年9月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延續到今年年底甚至更久,這將是本世紀首次出現「三重拉尼娜」,即北半球連續經歷3個拉尼娜冬季。拉尼娜事件是指太平洋赤道中東部海水溫度異常偏冷的現象,會增加全球出現極端天氣的風險,例如東南亞的洪災、美國的乾旱和山火,以及各種風災。
受拉尼娜事件影響,澳洲東部今年已出現4次洪災。9月底,颶風「伊恩」橫掃古巴和美國佛州,造成逾百人死亡,大量房屋和基礎設施被毀。據報道,「伊恩」在佛州造成的財產損失或高達470億美元,是當地歷史上損失最嚴重的颶風災害。10月底,熱帶風暴「尼格」登陸菲律賓,在多地引發洪水和山體滑坡,截至11月1日已造成132人死亡。
與此同時,全球多地出現嚴重乾旱和破紀錄高溫,對糧食安全和能源供應構成嚴重威脅。非洲之角連續4個雨季幾乎滴水未降,歐洲西部雨量最低紀錄亦於今夏刷新,英國7月錄得破紀錄的40.3℃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