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過眼錄/「老先生」\劉 俊

時間:2025-07-22 05:02:15來源:大公报

  粵語普通話說「劉」發音近「勞」,在我們非粵語方言區的人聽起來就像「老」。這次去香港參加香港文學出版社和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聯合主辦的「香港與世界:文學香港與《香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住酒店的時候前台服務生稱呼我「老先生」。我雖然年逾六十,但別人直接喊我「老先生」聽上去還是有點刺耳,後來見他很嚴肅認真地向「老先生」交代入住的各項事宜,反覆幾次聽下來,我才明白/確定他說的是「劉先生」。

  這讓我想起當年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任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時,外國洋人朋友在念我名字時發不出「劉」的音,只會把「劉」說成「盧」──所以我那時是「頗費手盧」。每次洋人朋友喊我的時候,我都要反應一下才會想到那就是我。

  從普通話到粵語再到英語,一個人的「聲音符號」竟然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讓我覺得很有意思。記得當年曾敏之先生在世的時候,他喊我的名字「俊」發音為「捘」。曾先生是廣西人,印象中他倒沒有把我的「劉」喊成「勞」或「老」,卻把「劉」發成了「樓」──所以我在曾敏之先生那裏叫作「樓捘」。

  雖然香港酒店的服務生叫「劉先生」時我聽成了「老先生」,我卻沒有糾正他們,在覺得刺耳之餘也在心中感慨:終於在別人眼裏成了「老先生」。其實這樣的「心理衝擊」早就有了:總覺得在小孩子眼裏自己還是「叔叔」、「伯伯」的時候,卻冷不丁地就會在電梯和公交車上,與小朋友甜甜的「爺爺」聲相遇。只不過面對小孩子叫「爺爺」還可以自我安慰那是「童言無忌」,現在成年人的「鐵口斷定」,就只能暗自認命確實是「老先生」矣。

  即便是明白了「老先生」原來是「劉先生」之誤,我也沒有多少欣喜,反而在這個「誤聽」中一下子有了「老先生」意識:人總要老的,「老先生」的稱呼正適合我當下的真實狀態。可不就是「老先生」了嘛,難道六十多的老人家還不是「老先生」嗎?還想裝嫩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