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王懷璞長子夫婦展示王懷璞收藏的郵票。
在1912年至1949年的集郵文化發展,是中國一代知識分子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標誌之一。隨着集郵的發展,各地也成立了數量不一的集郵會社,在北京以門市形式營業的就有1928年開辦的華北郵票社等29家、天津有43家、南京有16家、上海擁有112家集郵會社。大多會社都創辦有會刊,提供郵票及其保存信息、集郵經驗、外國信息和會展等的宣傳介紹,眾多集郵人士都曾在郵刊雜誌上發表文章,介紹集郵經驗,為集郵的發展建言獻策。郵刊在集郵圈內具有影響力。
郵票、郵刊既是郵政歷史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政治歷史、文化藝術、社會經濟和國際關係的重要資料。王懷璞說,他的收藏重點聚焦於抗戰時期所發行的郵票,其中包含了「郵票」與「郵路」,其中郵票又因印製廠不同,有各個版本的區別。郵路的部分,又分「國內郵路」與「國際郵路」,見證了抗戰時期中華民族飽受戰亂的血淚與辛酸。
王懷璞收藏的郵票中,有全套「先烈像北平版郵票」格外珍貴。1931年,由先烈遺屬提供先烈遺像照片,經選定後,先由德納羅公司鐫製凹版郵票母模,再由相關部門印刷局翻版印製。
票面圖案格式與孫中山像倫敦版相同,中央為先烈像,框以橢圓花圈,頂端中央為國徽,全套十二枚,分刊六位先烈遺像:鄧鏗、陳英士、廖仲愷、朱執信、宋教仁、黃興。
凌子婷介紹道,「這套郵票中的烈士陳英士,浙江湖州人,他是孫中山的主要助手和武裝反袁的主力幹將之一,在辛亥革命的關鍵階段,陳英士積極參與,被孫中山曾稱為革命首功之臣。」
此外,藏品中有相當數量的偽滿洲國發行的郵票,記錄了中國飽受日本軍國主義蹂躪的一段屈辱與創傷。
「父親希望他的收藏有朝一日能全部數字化,可助有志者作分享與研究。」王岳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