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花蓮,因地震倒塌的天王星大樓險些壓到旁邊的公寓,現場警察禁止民眾進入危險範圍。\大公報特派記者余風、顧家愷攝
花蓮強震造成市區天王星大樓傾倒,女老師受困死亡。據大公報了解,花蓮地檢署檢察官4日會同結構技師勘查現場進行調查。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鑽心採樣,認為天王星大樓是典型的「軟腳建築」。專家告訴大公報,這種有安全疑慮的建築在花蓮很常見,多是40年前的老樓,因為當時法規不像現在這麼嚴謹,也缺乏監管。專家向大公報表示,台當局現在才開始勘察是後知後覺。6年前天王星大樓就因為地震受損被列為危樓。花蓮居民黃小姐告訴大公報特派記者,地震發生後家裏的熱水器被震跌導致爆水喉,屋外地面出現裂縫,外牆瓷磚被輕微震跌,雖無造成嚴重受傷,但對島內危樓處處顯得憂心忡忡。\大公報特派記者余風、顧家愷台灣直擊 大公報記者蘇榕蓉福州連線報道
花蓮地檢署檢察官江昂軒4日早上8時勘查在強震中傾斜的天王星大樓,追查是否涉及人為疏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花蓮處長林志誠表示,為配合檢方調查,提供相關的物證,除了對各樓層進行鑽心採樣,另外也收集了水泥塊將判讀結構上有無按圖施工,鋼筋數量夠不夠,釐清大樓在天災中傾斜的原因。他表示,目前從外觀來看大樓的正面缺乏柱子支撐,所以正面傾倒,是典型的軟腳建築。
天王星大樓是地上9層、地下1層的老舊建築,1986年取得使用執照,共有79戶居住,以套房為主,2018年2月6日花蓮地震中曾因牆壁、地磚被震損,經結構技師勘查後貼上「黃單」列為危樓。
老舊建築存在安全隱患
天王星大樓傾斜,引發各界關注台灣建築的結構弊端。台灣混凝土學會海綿城市主任委員梁洲輔教授向大公報表示,台灣很多老舊大樓的一樓被挖空當過廊或店面,只剩外面兩根細樑柱支撐,俗稱「軟腳蝦」建築。當年台灣地區建築法規沒有太嚴格,耐震法規要求不高,過去天王星大樓就因為地震受損被貼「黃單」,加上一樓騎樓挑高,支撐牆面較少,狀況就像「軟腳蝦」,所以才會在這次強震中支撐力不足,引發倒塌危機。
梁洲輔表示,2016年台南大地震造成慘重傷亡,以永康維冠大樓為最。維冠大樓一、二樓為店面,樑柱及隔間較少,形成「弱柱」的「軟腳蝦」,而2018年花蓮大地震中,雲翠大樓發生了歪斜倒塌。天王星大樓與維冠大樓、雲翠大樓都有類似的建築結構,即頭重腳輕,地震來襲易於傾倒。
梁洲輔說,建房過程中,鋼筋混凝土在灌製時,不少是因為現場設計施工,都是沒有考慮到長期耐震的效果。台灣有不少樓房存有這樣的隱患。台灣的建築法規在「921地震」後多次修改,新法規在2002年才完成。嚴格來說,2003年才申請到建築執照的建築,才是符合較高規範的建築,提升防震程度。但像天王星大樓這些在「921地震」前蓋的老舊大樓、飯店、集合住宅,存在底層開放空間大的缺陷,耐震系數較低。梁洲輔表示,這次花蓮地震讓人痛心,同時也暴露了老舊建築的安全隱患。民進黨當局現在才開始勘察與採樣,是後知後覺。
島內餘震達400次
台灣花蓮縣海域3日發生強烈地震,島內災害應變中心統計至4日晚上8時40分止,已造成全台10死、1099傷、705人受困及15人失聯,原預計4日晚上搶通至九曲洞路段作業,因搶災困難,估延至5日下午3時搶通。截至4日中午12時,該縣仍有約1萬戶停水、300餘戶停電,且山區和礦區不少人員被困。
台灣地區氣象署統計,截至4日晚間8時,累計餘震數達400次,並表示有感餘震也在穩定減少中,但還是提醒民眾不應因餘震減緩而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