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變廢為寶/「拾荒者」化腐朽為神奇

時間:2022-06-27 04:24:19來源:大公报

  圖:台灣雕塑家于湧表示,雲南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令他陶醉。

  在大自然或人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木、石、殘陶、舊物,在一般人眼裏可能是無用之物,但在台灣藝術家于湧眼中卻是「天然去雕飾」的創作材料。多年來,在雲南定居的于湧時常上山撿木材、下水摸頑石,與舊器為伍、同古物對話,這也讓于湧成為了眾人眼中的「拾荒者」。在其「大中見巧、小中見大、異曲同工、見仁見智、渾然天成」的創作理念下,對這些天然的材料加工、組合,並融入自己的情思,令這些材料煥發出新的生命。\大公報記者 丁樹勇(文、圖)

  出生於台北的于湧,師從台北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霖燦。1989年,于湧遵師囑赴雲南麗江探訪舊地和故人,之後多次到訪麗江。從小耳濡目染的中華傳統文化與雲南絢麗的民族文化令他陶醉,於是從1998年起定居麗江、昆明,潛心雕塑。

  取材自然 賦形以神

  這24年來,于湧以頗為深厚的中華文化積澱,融入雲南民族民間文化,造就了他近於自然之道的雕塑藝術;雖然說不清他的創作屬於哪個流派,但取於自然的創作材料、「自己做、做自己」的創作理念,令其作品獨樹一幟,「不僅具有表面的象征意義,更蘊含生活哲理。」

  有熟悉于湧的朋友將其藝術生涯分為台灣、麗江、昆明三個階段,稱于湧「在台灣上了道」,上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道;「在麗江尋了路」,陶醉於古物舊器的重構;「在昆明着了神」,探索了自然雕塑的神韻。

  參觀綠雪齋,于湧興致勃勃地介紹自己的作品《此心安處》:一塊拼接而成、歷經歲月打磨的木板立於木質底座,像極了麗江民居的夯土牆;在其一角開出門洞、裝上一扇門,成為家的局部,「你可以想像這面夯土牆的後面,是二進院、三進院。」立於門口的怪石,靈感來自當地的民居;而牆頭伸出的花枝,寓意「牆內開花牆外香」。

  作品融合中華文化

  于湧由於家庭背景的原因,得以結識並師從李霖燦、吳平、官大欽等台灣藝術家,學習中國美術史、書畫鑒賞等,也開始自學雕刻。深厚的中華文化積澱,在于湧的作品中也不時顯露。

  于湧說,「我是接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又有當代境遇的自我。」在麗江生活,他發現納西族的思想和傳統儒家思想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如勸人為善、與人為善;在創作過程中,他會不由自主地把東巴元素滲透進去。神奇的是,審視作品,又往往可以發現與西方藝術的某些觀念和表現形式不謀而合。

  于湧的作品把傳統賞石、木雕與現當代藝術形式對接,但又似乎是從傳統文化中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少見斧痕,渾然天成,透露的恰恰是其對傳統中國美學深厚的藝術修為、深藏其中的盎然古意。

  受惠大陸便利政策

  在雲南從事藝術創作24年,于湧最大的感受是,除了當地有絢麗的民族民間文化激發創作靈感、豐富的自然資源令創作材料取之不盡外,還有大陸方面文化藝術領域的不斷開放,政府和社會對藝術家的支持與接納,「這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不論是定居麗江還是常住昆明,于湧都深深地感到了來自當地政府和社會的關懷和支持;無論是出版專著還是舉辦展覽,都獲得各界的支持與幫助。這些年,當地各級文化部門根據引進人才與創意產業扶持等政策,給予綠雪齋藝術館貢獻獎、文化場館扶持補助、文創活動獎勵等。于湧說,現在的綠雪齋藝術館地處寸土寸金的昆明官渡古鎮,租金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在政府相關部門和開發企業的支持下,免除了全部租金。

  于湧還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木雕專委會委員、雲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獲評雲南名匠、雲南省木雕設計大師,躋身昆明官渡區政協委員;作品被人民大會堂、雲南文學藝術館等機構收藏,作品《儺》入展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于湧感慨,在大陸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事業,只要自己努力,總會有回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