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遏制疫情/台島疫下清明推廣網上祭拜

時間:2022-04-06 04:23:59來源:大公报

  圖:由於最近台灣新冠病例增多,一些縣市推廣「線上祭拜追思平台」,以減少外出的人流。\聯合報

  【大公報訊】往年清明節,島內都會出現大規模人口流動和返鄉高潮。但近幾天台灣新冠疫情逐漸升溫,已連續五天本地確診病例「破百」。各地紛紛收緊掃墓祭拜的政策。據台媒報道,台灣今年清明節掃墓的人潮自4月2日開始。為防範祭掃人流加劇疫情擴散,假期以來全台各地採取相應分流和防控措施,推廣網上祭拜,不少墓園和家族祠堂取消大規模的法會或祭祀大會。有的縣市,比如台北市,對進入「納骨塔」的人數進行管制,高雄市則停止開放入塔祭拜。

  據中新社報道,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在台灣,早先也有「清明不回厝無祖」的說法。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台灣民眾過清明節的方式雖有所改變,但不變的是對親人的思念與敬意。台灣的清明節定在公曆4月5日,但民間掃墓祭墳未必在這一天。台灣民俗學者謝宗榮表示,台灣民眾因先祖地域不同,掃墓時間也有所差異,如客家人選擇在元宵節、清明節之間掃墓,漳州人後裔在農曆三月初三,泉州人後裔則是在清明節當天。

  在台灣,掃墓有「培墓」和「壓紙」兩種形式。一般而言,新墓需要「培墓」三年,如家中有娶新娘或生男孩時也須「培墓」。「培墓」須準備豬肉、雞、魚等祭品,若添丁生子或購置田產則需帶一對「子孫燈」告慰祖先;而「壓紙」只需培土除草、清理墳墓,結束時用石子將墓紙壓在墳墓上。

  謝宗榮說,不同地域的後裔在墓紙的樣式上也有所區別:例如漳州人的後裔常用黃色墓紙「壓紙」,泉州移民多用五色墓紙,而客家人則慣用紅色墓紙。

  當前,台灣許多地區並未禁止土葬。但近年來,由於土地有限,台灣多地公墓數量幾乎維持不變,於是大部分台灣人轉向其他安葬方式。一般而言,多數民眾會選擇將親人火葬,並把骨灰壇放入「納骨塔」,清明時節前往拜祭。

  由於近幾天台灣新冠疫情逐漸升溫,各地紛紛收緊掃墓祭拜的政策。近日清明連假,島內各景點湧現人潮,各界擔憂南北移動恐造成疫情大爆發,台當局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5日連假收假,至少觀察10天,才可知疫情走向。

  環保祭拜獲民眾響應

  此外,受環保理念的興起影響,近些年花葬、樹葬也逐漸在台灣社會開始流行。逝者經火化後,骨灰裝入環保紙袋埋入花田中,不立墓碑、不記姓名,約半年後即「回歸自然」。雖與傳統安葬方式不同,仍得到許多台灣民眾響應。台北市市民蕭任宏說,為保護環境,祭拜現場不允許焚燒紙錢,民眾將紙錢寫上逝者姓名,送至代焚處統一焚燒。

  據台當局內部事務主管部門統計,2002年生態葬政策實施最初只有226位民眾選擇此種安葬方式。五年後選擇此方式的民眾首度「破千」,2018年再「破萬」,2021年則接近2萬人,約佔死亡人口一成。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