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李慧妍報道: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胡恩威就本次大火成因及後續處理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是次事故不應被簡單歸咎於竹棚本身,而應從公共工程招標制度、行業自律、學術研究支援、消防管理及防火條例以至地區行政問責等多個層面,全面檢視和改善整個制度生態。
胡恩威指出,香港作為高度現代化城市,在防火和施工質量方面一直領先。今次發生如此慘痛的火災,他認為,問題並非出在竹棚,而是施工質量和制度設計出現漏洞,把責任簡化推到竹棚身上,甚至提出取代竹棚,這是錯誤方向。
層層轉包 施工資源所餘無幾
胡恩威批評,香港不少相關工程的招標制度長期側重文件和程序,只採用「價低者得」模式,卻欠缺對承建商素質及專業能力的實質審查和提升功夫。他認為,香港工程成本愈來愈高,部分原因在於行政程序繁複,專業費用和顧問費與工程費掛鈎,資源未必真正用在工程本身,導致本地工程平均造價被指比深圳高出數倍,但社會卻很少追問背後原因。他認為,多次轉包現象亦加劇問題,原本「10元的工程」,經層層轉包後,真正用於施工的資源可能只剩「3元」,此類情況在工程界本不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