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聞故事/「每日都有爆炸傷者,在香港從未見過」 港醫護加沙救援 感悟和平可貴

時間:2025-11-23 05:01:50來源:大公报

  左圖:郭玉麗(左)去年到加沙參與人道救援工作。右圖:加沙人道需求依然龐大,紅十字會呼籲大眾繼續支持。

  【大公報訊】記者王亞毛報道:急症室醫護人員見慣大小手術,卻從未見過槍傷和炸彈傷,懷着治病救人的初心,香港紅十字會多名醫護走入戰地,將人道主義精神傳遞至加沙戰亂前線,深刻體會戰地與和平地區的巨大差異。有醫護表示,當親眼見到受傷長者因資源不足而喪生,感慨「若換在香港,一定救得返!」

  「當時只覺新鮮有趣,從未想過這份熱情會延續半世紀,更帶我走進戰地。」66歲的資深急症室護士陳志強,去年在香港紅十字會的香港人道年獎獲嘉許,他多次前往尼泊爾、孟加拉、地中海、加沙等地參與救援工作,多年的前線經驗,累積了扎實的醫療技能,親眼見到災民困境,更堅定了他投身國際人道工作的決心。

  資源短缺 傷者不幸失救

  去年6月,陳志強跟隨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前往位於加沙南部拉法市的加沙戰地醫院,參與醫療救援,其間負責急症室手術,也要承擔門診的基層醫療服務,「當地每日有二、三百人排隊看街症,肚痛、皮膚病、傷口處理樣樣都要顧。」他說加沙的醫療系統已近乎癱瘓,平民連基本就醫需求都難以滿足,更讓人揪心的是創傷病例頻發,「基本每日都有炸彈爆炸傷者,槍傷、爆炸傷都是在香港從未見過的。」

  他回憶,抵達加沙的第三日便遇上附近炸彈爆炸,一位長者受傷後出現氣胸與血胸,「在資源不足下,我們只能為他插引流管排氣,但難以做更精細的檢查,等他情況暫時穩定,就要立刻救其他病人。」儘管團隊全力搶救,但資源與人手不足,這位長者還是未能撐過當晚,「若是換一個環境,比如在香港,他的存活率一定高好多,這種無力感特別難受。」

  短短兩周的加沙救援經歷,就足夠讓陳志強深刻體會到戰地與和平地區的巨大差異,「香港急診有充足的人手和設備,但在加沙那種極端環境,藥物、紗布、敷料等等經常不夠,加上人手不足,即使面對大批傷者,也只能取捨,我只能盡我所能,努力再多救一個人。」

  同樣在今年3月投身加沙救援的吳少彬醫生,以麻醉科專業為傷者撐起防線。今年52歲的吳醫生,曾任職急症醫生逾15年,早年在非洲參與救援,體會貧困地區傷者急需手術卻缺乏麻醉支持的困境,親眼目睹病人因無法麻醉做手術而失救,他毅然決定重新攻讀麻醉專科,在多年的學習經驗積累後,再次踏上國際救援的征途。

  在加沙的六周時間,吳少彬形容是「高安全防護下的監禁式工作」,醫護只能在宿舍和醫院「兩點一線」之間活動,離開這片區域就有被流彈打中的風險,而且住宿條件艱苦,「三、四十人住在一起,但只有三個廁所,所有人都是善用時間、善用資源。」

  12歲女生活被摧毀

  戰爭帶來的創傷讓吳少彬刻骨銘心,他最難忘的是準備離開加沙當日,一名12歲女孩遭炸彈炸傷,「她頭上還紮住個漂亮的Hello Kitty飾物,但面部已經被金屬碎片割開,從額頭到嘴唇整個裂開一半,手指也被炸爛。」他為女孩縫合了數十針,「即使縫合好,還是會留好大的疤痕,手指亦不知能否癒合,一個小孩要承受這麼多,難以想像以後如何生活。」

  談及這段經歷對行醫路上的影響,吳少彬坦言,「天災固然可怕,人禍更恐怖,戰爭對平民的創傷太深,但你卻無能為力,唯有幫傷者減輕痛苦,就算環境艱苦、有危險,都值得。」未來,他仍計劃繼續參與人道救援,希望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