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舉世矚目的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閉幕。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託所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習近平就《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更加彰顯。全黨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勇於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在四中全會的公報開始部分「全會充分肯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段,專門指出:「做好港澳工作和對台工作」,充分說明港澳工作和對台工作在黨和國家大局中的重要性。
一以貫之的主題,始終不渝的初心,接力奮鬥的足跡。四中全會吹響號角,乘風破浪譜寫新篇,中國將邁上更加波瀾壯闊的新征程!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在四中全會公報發布後的第一時間,迅速在個人社交網頁發表了學習體會。李家超表示,「十五五」時期對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十分關鍵,也正值「一國兩制」實踐邁入新階段、香港加快實現「由治及興」的重要時期。面對發展環境深刻複雜變化,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香港會在國家發展藍圖中找準優勢定位,主動對接「十五五」規劃港澳篇章,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
「一國兩制」實踐進入新階段,香港肩負着自身發展和貢獻國家的雙重使命,四中全會展現中國式現代化新圖景,激勵香港同胞聚焦「十五五」,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香港力量。
明確原則目標,提振發展信心
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
「六個堅持」的原則,彰顯出中國共產黨的戰略定力和長遠眼光。在當今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有決心、有能力、有底氣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偉業,「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發展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目的始終是為人民謀福祉,「人民至上」是不變的主題。
「六個堅持」的原則,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堅持高質量發展」,體現出對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迫切要求;「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體現出向改革要動力、以改革增效益的價值取向;「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把「有效市場」放在「有為政府」之前,蘊含對市場與政府關係定位的深層考量。
「六個堅持」的原則,折射出中國共產黨對內外環境的敏銳洞察。「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把安全提升到戰略高度,這是基於國際局勢複雜多變、不確定因素持續增加的現實,力圖使中國發展既「跑得快」、又「跑得穩」。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重大原則確定之後,宏偉的發展目標更加清晰。
全會提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在此基礎上再奮鬥五年,到2035年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六個原則」充分彰顯治國理政理論邏輯與政策邏輯的持續豐富和深化;主要目標明確了「十五五」的發力方向和重點。全會對未來五年發展的謀劃,以及2035年目標的展望,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在習近平總書記領導下,非凡的引領力、決策力和責任擔當,令人信服,催人奮進!
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把舵、運籌帷幄,億萬中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定能劈波斬浪、奮勇向前,到達勝利的彼岸!
全力攻堅破難,推進動能轉換
全會提出了「十五五」時期的12個方面的工作重點,其中,「實體經濟」「新質生產力」成為備受關注的關鍵詞。
全會在闡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時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
這清晰地指出中國經濟的根基是實體經濟。綜觀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過程中,隨着服務業比重增加,經濟發展逐步「避實向虛」,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情況下,這樣的產業結構風險不大;但在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全球化遭遇挫折的時候,這樣的產業結構十分危險,中國絕不走這條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體經濟是「命門」所在,全會強調實體經濟是根基,並指出了「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方向,這充分說明,中央對中國經濟發展與安全的認識透徹、謀劃長遠。
全會在闡述「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時強調「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以來,全國各地、各領域積極創新實踐,隨着實踐一步步深入,人們逐步認識到,「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近年來,中國經濟上行壓力不小,傳統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衰減,但中國經濟仍然保持5%以上的增長,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機、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功不可沒,而新興產業的快速崛起,靠的就是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
全會對「實體經濟」和「新質生產力」的闡述,直接指向「中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這一重大主題,這也是「十五五」規劃的重中之重!試想,到「十五五」末,若新興產業大幅提升、傳統產業實現智能化,中國的產業結構煥然一新,將為實施「十六五」規劃、衝刺2035年目標打下堅實基礎,中國發展前景更加美好、道路更加光明、信心更加堅定。
縱深推進改革,持續擴大開放
全會提出的「十五五」時期工作重點,彰顯我們黨、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全會在闡述「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時強調:「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內需成為「戰略基點」,這是定位上的重大變化,體現出黨中央對中國發展階段的精準認識和把握。中國人均GDP已達到1.3萬美元,這意味着中國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隨着國民收入的增加,中國已經成為消費大國,「內循環」的動力更加充足,因此,釋放消費潛力是「十五五」期間的工作重點之一。去年以來,中央實施了一系列促進消費的政策,已見到實效。下一步「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這是以改革創新思維推進擴大內需,預示着諸多新業態、新場景將會湧現。
全會在闡述「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時強調「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以改革為牽引,推改革成動力,靠改革破難題,為改革蹚新路,用「改革之手」推進高質量發展。──這是全會釋放的明確信號。可以預見,「十五五」期間,中國在構建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方面將加快步伐,在知識產權保護、落實外資「國民待遇」、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公平競爭等方面將會突飛猛進。
在闡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時強調「要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這意味着「十五五」期間,中央將全力支持中國企業「出海」,同時,將大力吸引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大進大出」「雙向奔赴」將成為常態,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將成為中國企業投資的重點,中國對外開放將呈現嶄新格局。
全會強調:「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再次體現了總書記、黨中央對港澳兩個特區發展的支持、對港澳同胞的關愛,令港澳同胞倍感溫暖,信心滿滿!
二十屆四中全會的號角響徹雲霄、震天動地,中國奮進的腳步鏗鏘有力、氣壯山河,「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歡欣鼓舞、精神飽滿,讓光榮和夢想,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共進!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