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中大物理系名譽教授陳方正在楊振寧遺像前鞠躬。\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下圖:兩位來中大地理系學習的訪問學者向楊振寧銅像獻花。\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大公報訊】記者江凌風報道: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上周六(18日)逝世,中大於大學圖書館內大學校史館設置弔唁室,公眾可以前往簽署弔唁冊及留言。
弔唁室陳設素雅,背景輪播片段回顧楊振寧的一生。大公報記者到現場時,弔唁冊上已經有中大校長盧煜明、副校長潘偉賢、岑美霞等人的簽署。九點整,港中大物理系博士王先生前來弔唁,他深深鞠躬。王先生表示,楊教授是他崇拜的偶像,「知道他逝世的消息非常突然,那幾天心裏感到很沉重。在我心中,楊先生是一個有溫度、有人格魅力的長者。」
另一位長者緩慢而穩健地走到楊振寧遺像前,在留言簿上書寫許久,筆落,他退後深望楊振寧遺照,鄭重鞠躬。這位先生是中大物理系名譽教授陳方正,他1966年在中大任教,今年85歲,和楊振寧相識四十餘年。「你已經過完了光輝而充實的一生。但你開闢的道路還將要有無數的人走下去。我們曾經共度的那許多美好時光,我也永久銘記於心,你好好安息吧。」這是陳方正在弔唁冊的留言。陳方正分享,認為楊振寧最大的貢獻就是讓中國人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差。「近代科學進步主要由西方推動,而在基本物理學理論這一科學最根本的領域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只有楊振寧。」
「培養研究品味」感受至深
中大圖書館外,邵逸夫夫人樓天台的楊振寧銅像旁,擺放了鮮花和各式禮物。以訪問學者身份來中大地理系學習的曹飛鳳女士及其好友劉萍女士與記者分享,得知中大設立弔唁室,她們自發前來悼念,早上特地從樓下街市購買鮮花而來。中大數學系博士葉先生在銅像前鞠躬,他表示一直從網絡平台關注楊振寧動態,得知他離世感到震驚和惋惜。「楊振寧教授的理念對我影響深刻,他強調做研究要培養研究『品味』,聚焦有價值且熱愛的課題,而非單純追求論文發表量。」
中大表示,弔唁室開放至本月30日,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8時,星期六上午9時至下午6時,星期日則由中午12時至下午6時,公眾假期暫停開放。攜帶鮮花的弔唁人士,可於邵逸夫夫人樓天台花園草坪上的楊振寧教授銅像旁擺放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