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戴希勉勵科研者學會承受失敗,敢於創新精神。右圖:科學館地下展覽廳舉行「2025未來科學大獎展覽」,介紹獲獎者研究成果。
備受矚目的未來科學大獎今年迎來十周年里程碑,至今已有六位香港科學家先後在這一獎項中獲得殊榮。今屆物質科學獎由香港科技大學蒙民偉博士納米科學教授、物理系講座教授戴希,聯同方忠教授、丁洪教授一同奪獎。戴希昨日接受訪問時表示,通往科創黃金時代的大門已正式開啟,香港與大灣區城市深化合作,將為未來科創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戴希更特別勉勵科研者,必須學會承受失敗,因為這是成為優秀科學家的重要品質。\大公報記者 郭如佳
戴希在2017年來香港,加入香港科技大學任教。據了解,戴希與另外兩位學者獲獎,憑藉的是在拓撲電子材料的計算預測及實驗實現領域作出的重大貢獻。談及獲獎感受,戴希表示,這一獎項不僅是對他過去十多年研究工作的高度認可,更給予他莫大鼓舞。他特別感謝現時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包括一群年輕同事與學生的鼎力支持,同時亦感激曾任職的中國科學院當年提供了良好且安心的研究環境,讓他得以順利開展相關領域的探索。
回溯當年開拓拓撲電子材料研究的歷程,戴希教授透露起步並不順利。他憶述,當時有關拓撲電子材料的理論與概念尚屬嶄新,團隊對於如何找到符合要求的實際材料可謂毫無頭緒,只能憑藉積累多年的物理直覺不斷嘗試。「後來我們雖然陸續發現了數千種電子材料,但論性能優越度,最終還是最早發現的那些最為突出。」
科研者須學會承受失敗
科研路上難免遭遇挫折,被問及如何調整心態,戴希表示:「失敗對科學家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幾乎每天都在經歷。」他透露,經常跟學生強調,「能夠承受失敗,是日後成為一名合格科學家非常重要的品質。」
政府致力培育科學人才
展望香港科創發展的未來,戴希充滿信心,認為現時已打開通向科創黃金時代的大門。他提到,未來香港將有更多新科研大樓陸續建成,而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更能帶來更豐富的資源,這些都將為香港科創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他認為,特區政府對科研的資助非常多,對年輕人的支援也十分強大,讓年輕學者有機會開展非常創新的想法,認為這是香港非常大的優勢。
戴希認為培育下一代科學人才,對社會長遠發展至關重要。他指出,年輕人單單背誦元素周期表或各類公式毫無意義,關鍵是要培養正確的心態;尤其在當下信息爆炸、假資訊充斥的年代,學會分辨正確信息更為重要。
戴希呼籲社會各界給予年輕科研者更多研究自由,避免他們因壓力過大而選擇低風險研究。這類研究雖能提高成功率,但研究本身的價值往往相對有限。
本屆未來科學大獎周將於10月22日起一連五日舉行,屆時將有逾百位國際傑出科學家蒞港,參與科學峰會等一系列活動。有興趣的市民可通過未來科學大獎周官方網頁,觀看活動現場直播或重播,近距離感受科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