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醫管局轄下的普通科門診及家庭醫學專科門診服務,今日起將統一命名為「家庭醫學門診服務」,普通科門診診所改名為「家庭醫學診所」。/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香港基層醫療改革踏入新里程!北區家庭醫學綜合中心昨日舉行開幕儀式,同場宣布醫管局轄下的普通科門診及家庭醫學專科門診服務,今日(11日)起將統一命名為「家庭醫學門診服務」;74間普通科門診診所及社區健康中心,正式改名為「家庭醫學診所」及「家庭醫學綜合中心」,原有服務與收費維持不變。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醫管局家庭醫學團隊會聚焦照顧弱勢社群,成為他們的家庭醫生,以家庭醫學服務模式為他們提供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除診治症狀相對較輕的偶發性疾病外,團隊會更聚焦為他們提供個人化的健康篩查、慢性疾病預防及管理、疫苗接種,以及健康教育等服務。\大公報記者 吳俊宏
全港目前有四間「家庭醫學綜合中心」,分別位於天水圍、北大嶼山、觀塘和上水。位於上水衛和街的北區家庭醫學綜合中心於去年底開始試營運,並在昨日正式開幕。除了提供醫生診症和慢性疾病管理服務,同時有護士護理、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為弱勢社群提供疾病預防和護理,中心至今服務逾13萬人。
基層醫療改革踏入新里程
醫衞局副局長范婉雯在開幕儀式上致辭說,這次改革標誌社區醫療網絡進一步強化,也象徵香港基層醫療改革踏入新里程,認為今次改革並非只限於名稱,也代表服務理念和模式的轉變,讓弱勢社群享有預防性和全面的基層健康服務。她同時還公布了基層醫療署推出的全新設計機構標誌。
醫管局表示,更名後可以更準確反映公營基層醫療服務性質及發展方向,今日開幕的「北區家庭醫學綜合中心」便是例子之一。醫管局主席范鴻齡表示,綜合中心會以社區為本的理念,為北區居民建設完善的地區康健網絡。中心會提供家庭醫學門診診症、跨專業護理、專職醫療、病人教育及其他支援服務,為北區居民提供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此外,中心也運用科技優化了服務流程,如在藥劑部使用機器代替以往的人手配藥,藥劑師能有更多時間向病人解釋疑問,讓病人更清晰地了解用藥指引,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類似中心支持政府推行基層醫療服務。
范鴻齡說,2022年底公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重新定位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局方全力配合,形容中心開幕具有特殊意義,意味局方在發展基層醫療服務上踏出重要一步。
至於門診改名後的服務,醫管局新界東醫院聯網基層及社區健康服務總監梁堃華表示,會繼續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務,例如糖尿病、血壓高、慢性肺病、哮喘等個案,不是單一醫生在診症室開藥,而是由護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專職醫療人員組成團隊,為病人提供協作服務,令治療更為全面。
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說,普通科門診診所由以往集中治療偶發性疾病、至現時提供慢性疾病管理和篩查預防,豐富整體家庭醫學服務,同時會加強醫護人員培訓,長遠希望集中照顧社區弱勢社群市民的需要。
原有服務與收費維持不變
醫管局提醒病人,轄下所有普通科門診診所及社區健康中心在更改名稱後,並不影響原有服務及收費。慢性疾病的覆診病人應繼續按原定的覆診日期,帶備原有的覆診文件到原定的診所應診;而偶發性疾病病人則可繼續使用HA Go或電話預約系統預約。
立法會議員林順潮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指出,此次名稱統一反映了服務理念的轉變:以家庭醫學模式提供「以人為本、預防為先」的全方位基層醫療服務,特別針對弱勢社群,提供慢性病篩查、個人化健康管理、疫苗接種及健康教育等綜合服務,促進社區健康水平整體提升,有助建立穩定的患者─家庭醫生關係,提升慢性病管理和長期護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