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香港仔「綠在區區」回收點,不少市民已熟練掌握整段回收流程。\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政府決定暫緩實施垃圾收費,環境及生態局今日將到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會議交代詳情。大公報記者昨日走訪多區「綠在區區」回收點所見,前往做回收的市民絡繹不絕,不少人表示,分類回收已成為生活習慣,不推行垃圾收費亦無礙回收。
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鄭健昨日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約四成半到「綠在區區」參與回收的市民不要積分,在市民自發減廢回收趨勢明顯形成的情況下,相信不同工具都可幫助本港走向「零廢堆填」。\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芷珊
記者昨日走訪香港仔、鴨脷洲「綠在區區」回收點發現,前來做回收的市民絡繹不絕,不少市民已熟練掌握分類、稱重、投送等回收流程,遇有分類疑問時,現場職員會即時上前協助指導。其中在鴨脷洲「綠在區區」,僅下午五時半後的40分鐘內,就有近20位市民陸續攜帶回收物前來處理。
市民:環保是為下一代好
家住香港仔的王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會湊兩家人的回收物,每兩三周到回收點一次,塑料包裝、飲料瓶等都會提前洗淨整理,「這些東西扔了很浪費,既然有回收渠道,就盡量去做,環保都是為了下一代好」。
王女士認為,回收設施仍有待進一步改善,希望屋邨每棟大廈能設置廚餘回收桶,「之前試過拎着廚餘走很遠去投送,沒地方沖洗回收桶,最後只好放棄,要是樓下就有桶,肯定堅持做」。
在「綠在大埔墟」,王女士表示,每周會到一次,主要回收廢紙、膠樽及紙包飲品盒等物品。她認為回收工作並不困難,因已養成習慣,更會特意儲存回收物再集中送往回收點。儘管她累積了不少「綠綠賞」積分,但至今未曾換取任何禮物,強調參與回收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地球。
市民霍先生昨日到「綠在大埔墟」主要是回收舊電池,他平時也會將舊電器帶到上址回收,約每半年一次。由於回收頻率不高,他坦言換積分並非其主要動機,更重要的是透過行動為環保出一分力。
甘願花時間在家仔細分類
「綠在大埔墟」營運團體環保協進會總幹事邱榮光表示,每日均有不少市民到該處回收,除有為兌換積分的參與者外,留意到愈來愈多人不要求任何回贈下,仍主動提交回收物以支持環保。另外,部分市民亦願意花時間將家中可回收物仔細分類、清潔並處理妥當,「例如已預先把膠樽、鋁罐及紙張分類,甚至將紙張上的膠紙撕除乾淨後才回收」,顯示市民對回收工作的投入程度正日益提升。
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鄭健昨日接受訪問時引述數據指出,香港每日平均垃圾棄置量從2021年高峰期約1.13萬噸,持續下降至去年的約1.05萬噸,今年上半年更已進一步降至約1.01萬噸,顯示特區政府的減廢回收措施,已成功扭轉垃圾棄置量過去不斷上升的趨勢。同時,整體回收率亦從2020年的28%持續增至2024年的34%;「綠在區區」去年的回收量亦按年大幅增加60%,今年上半年亦比去年同期上升20%。值得關注的是,約45%參與「綠在區區」的市民,回收並非為了「綠綠賞」積分,而是自發支持環保,反映民間環保意識日益增強。
鄭健:政策措施要因時制宜
鄭健表示,特區政府開展減廢回收工作時必須充分考慮民情,因時制宜地制定相關政策與措施。特區政府未來將循加強宣傳教育、持續完善回收配套、盡用市場力量及持續與業界探討四大方向,繼續努力推動減廢回收工作。他相信在市民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持續推動減廢回收工作下,未來十年把香港每日平均垃圾棄置量,從現時的約1萬噸再減少約1000噸,便有望在無需興建第三座垃圾焚化設施前提下,於2035年實現「零廢堆填」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