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颱風季節受到熱帶氣旋、暴雨、風暴潮及越堤浪的威脅。為應對海平面上升及風暴潮引致海水淹浸沿岸地區的風險,特區政府在2021年完成沿岸災害研究,識別了26個沿岸低窪或當風住宅地區,制定改善工程和管理措施。相關的改善工程自2022年起陸續推展,當中16個地區已完成,預計餘下的改善工程將在2027年或以前按時陸續完成。
特區政府早前提交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的文件提到,按現時估算,就本世紀中而言,氣候變化為本港沿岸地區帶來的淹浸風險,屬於可管控的程度。政府會沿用風險管理方法,評估全港所有沿岸地區受海水淹浸的可能性及其後果,並計劃為11個沿岸地區作超前部署應對臨近本世紀中的風險。在涉及公眾和私人物業的地方,透過多層保護設計的改善措施,緩減沿岸水浸風險和減輕水浸帶來的影響。
多層保護的設計包括在沿岸位置加建或提高擋浪牆,以減少沿岸災害;在海岸合適地點設可拆卸式擋水設施,以提供沿岸緩衝區進一步減少海水湧入內陸;在重要的建築物前加設可拆卸式擋水板及/或提供沙包;以及制訂預警系統及緊急應變安排等行動計劃、加設水文尺、放置水泵和警告牌等,提高市民的警覺性和加強準備措施。
特區政府亦為全港制定具前瞻性的「綜合防洪管理策略」,包括在各區規劃工程項目詳細考慮地形、水浸風險和環境影響等因素,設計相關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並實施藍綠排水建設和擋水措施,包括在極端降雨情況下利用一些公共空間或休憩設施土地作蓄洪用途,發揮一地多用的好處,以及推廣採用新一代不同類型的防水閘/屏障及擋水板。在管理方面,會持續強化「及時清渠」、採用創新科技、加強資訊發放等措施。\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