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期間,不少地方都變成澤國,當中包括大澳、鯉魚門和杏花邨等地點。為何這些地方會成為颱風下「老是常出現」的水浸黑點?原來它們是由於地處沿海的低窪地帶,或是易受海浪沖擊影響的地點,當颱風為本港多處帶來颶風時,越堤浪及風暴潮就會導致沿岸及低窪地區出現水浸。
全港有26個較高風險地區
翻查資料,政府在2021年完成沿岸災害研究,識別了26個較高風險的沿岸低窪或當風住宅地區,當中有7個是容易受海水倒灌和海水淹浸的低窪地點(即風暴潮點),包括大澳、聯安新村、嘉和里、深井新村、鯉魚門、西貢南圍及元朗西北的沿海低窪地區,以及3個易受海浪沖擊影響的地點(即越堤浪點),包括將軍澳南、杏花邨及海怡半島。
風暴潮點大部分都是沿海的低窪地帶,當海水水位上升時,可能會出現海水倒灌或被海水淹浸。越堤浪點位於沿海地區,由於熱帶氣旋會帶來風暴潮而引致海平面上升,所以會令越堤浪更容易湧入沿岸地區而造成水浸。
渠務署在「樺加沙」襲港前夕,列出11個高危水浸地點,包括大澳、鯉魚門、三門仔新村、大埔墟、屯門嘉和里、元朗中部低窪地區、元朗西北部低窪地區、馬鞍山渡頭灣村、西貢南圍、東涌灣和吉澳漁民村,全都屬上述26個較高風險的沿岸低窪或當風住宅地區的名單內。當時評估,「樺加沙」襲港期間,這些地點可能出現0.6米至1.5米的嚴重水浸,當局提早部署應變,包括設擋水板,為居民及商戶提供沙包,以及安排排水機械人戒備。
至於本港的水浸黑點,渠務署於1994年建立一套有系統的識別方法,根據雨水排放系統的排洪能力、以往的水浸紀錄、接獲的水浸投訴,以及相關地點的防洪標準而編製。渠務署指,這名單主要用以監察為減輕該等黑點發生水浸而採取的維修及紓緩措施的成效,並不宜用來說明本港任何一處的實際或潛在水浸風險。
水浸黑點的評級為四級制,由第一級的「輕微」至第四級的「嚴重」,1995年的名單上,全港有約90個黑點,嚴重的黑點佔少於10個,經多年治理,去年黑點減至4個,沒有嚴重點,當中包括元朗新田石湖圍、大埔林村谷盆地、漆咸道南(加連威老道和柯士甸路之間)、薄扶林村,這些黑點的成因包括地處低窪地帶、河道防洪能力不足、河道容量不夠,以及雨水排放系統排洪能力不足等。\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