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普通讀者/當情緒成為了創造力(下)\米 哈

時間:2025-09-19 05:02:26來源:大公报

  上回提到,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波洛克有一個幾乎被情緒撕裂的人生,但他遇上了藝術,並把怒火與焦躁化為視覺能量。這是一種徹底的誠實,他不企圖隱藏自己,將情緒化成創造力,並以此建立出一種全新的藝術語言。

  於是,當我們觀賞《秋天的節奏(No. 30)》時,強烈的感覺就是「爆炸」。顏料像從內心炸裂而出,飛散在畫布的每一個角落。這種爆炸,讓人感受到一個脆弱內心的混亂,也讓人意識到情緒的毀滅力,以至它被承認、被接納後的創造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波洛克的滴畫看似隨機,卻常常帶給人一種出奇的秩序感,這就像在混沌中的呼吸韻律。

  很多時候,我們努力壓抑怒火,怕它破壞內心的安定,怕它讓自己失控,於是選擇壓抑。可是,壓抑久了,憤怒可能以更危險的方式爆發。然而,「接受自己的情緒」不是一句空話,它意味我們有勇氣承認:我就是會憤怒,我就是會痛苦。下一步,是問自己:我能否找到一種方式,讓這些情緒不只是吞噬,而是轉化?

  在這個意義上,藝術不是逃避,而是面對。波洛克的《秋天的節奏(No. 30)》不是一首平靜的秋日詩,而是一次與憤怒共舞的行動。它展示的不是情緒的消失,而是壞情緒轉化為創造力的瞬間。這,或許才是我們能從他短暫而激烈的一生中學到的重要一課。

  的確,我沒有要浪漫化壞情緒,也沒有企圖要美化波洛克的人生。他的憤怒,他的不安,沒有因創作而全然消失。他的酒癮與情緒問題,最終還是摧毀了他。在一九五六年,他因酒駕車禍逝世,年僅四十四歲。

  這讓我們更明白,所謂正視情緒,不是隨便找一個出口了事。創作,或許是一條路。但如果這方法無法減輕你的痛苦,那麼希望你能記得,重要的不是假裝自己沒有情緒,而是給它一個真正能夠被承接的空間,而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絕不是軟弱的表現。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