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去年12月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一國兩制』實踐也進入了新階段。實現香港、澳門更好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是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使命。」
習主席深刻總結香港、澳門回歸以來「一國兩制」的實踐經驗,精闢論述「一國兩制」實踐規律,在港澳社會引起強烈共鳴,特別是香港社會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後,對「一國之本」與「兩制之利」、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融入國家大局與拓展國際聯繫等問題有更深刻的感悟,在這關鍵的歷史時刻,香港應以分秒必爭、爭分奪秒的緊迫感、捨我其誰、非我莫屬的責任感加快發展步伐。
「一國兩制」實踐進入新階段後,香港如何發展自己、貢獻國家,昨日,行政長官李家超以「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為題,發表了2025年施政報告,對香港未來發展提出了目標任務、做出了規劃部署。
昨天的大公文匯全媒體和TVB、now TV等本港主流媒體,全天實況報道了李家超對施政報告的宣讀、解釋和交流活動。香港市民看到,早、午、晚出席了三場重要活動的李家超,佩戴綠色領帶,手持綠色封面的施政報告,神采飛揚、精神抖擻,顯得更加躊躇滿志、踔厲奮發。
改革打頭陣,再現堅定決心
細細閱讀觀察這份施政報告,立足香港實際,聚焦國家戰略,放眼世界變化,順應時代潮流。字裏行間,處處展現出改革攻堅的銳氣,表露出加快發展的決心,彰顯出香港繁榮發展的活力,以及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作為特區治理第一責任人的擔當作為,從施政報告可以看出和領會香港在「一國兩制」實踐新階段的新發展、新氣象。
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為主基調。從報告可以看出,改革是一條貫穿全篇內容的紅線,改革的理念體現在提升行政效能、化解發展難題、拓展發展空間、增加民生福祉等諸多方面。
從提升行政效能看,儘管在《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的「政府效率」排名巳經是世界第二,但李家超並沒有滿足於此,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主要目的在於:把制訂和執行政策的責任更好銜接起來;推動部門首長建立有效管理團隊與運作系統;當部門出現問題須查找不足及改善釐清責任,按情況依照制度進行行政或紀律處理。如此一來,令政府部門的責任更加清晰,提升各個部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昨天報告提出了這一重要之處,不少市民迅速評價,這是政府管治的「點睛之筆」、「如椽之筆」。
從推進重點工作看,施政報告在北部都會區建設上突破較大。一是提升決策層級,將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由李家超親自主持,下設三個工作組:「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由財政司司長任組長,「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由政務司司長任組長,「規劃及發展工作組」由財政司副司長任組長,體現出全力以赴攻堅克難的決心;二是簡化行政流程,引入快速審批制度、靈活批撥土地、推動企業落戶和投資、採納不同地方的建造方法、材料和裝備等,體現出改革求變的信心;三是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授權政府為提速北都發展制訂簡化法定程序,體現出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意志力,歲不我與,時不我待。
從拓展發展空間看,施政報告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和「文化、體育、旅遊協同發展」方面提出了許多新思路、新舉措,既對接國家戰略,又發揮香港優勢,也順應世界潮流,體現出積極識變應變求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命如炬,以肩載道。
從改善民生看,施政報告在住房、安老、醫療等方面的惠民舉措,同樣體現出改革理念,跳出原有的思維模式,透過改變固有的套路,開闢出解決問題的新路徑,無論是標本兼治,還是普惠共享,都新意滿滿,很多市民翹起了大拇指。
創新有銳氣,更顯磅礴大氣
施政報告用了一個專章闡述「產業發展和革新」。其中關於AI的闡述格外引人注目。
報告指出,香港具備科研、資金、數據、人才的優勢,並有豐富應用場景,有望成為全球AI發展樞紐。政府會加大推動AI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產業,以「加強基建,推動應用導向」為策略,在重視防範安全風險的意識下,推進AI+發展,促進AI在各行業廣泛深度融合,實現「AI產業化、產業AI化」。此外,報告還提及建設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產業鏈、推動生命健康科技產業發展、低空經濟等。
由此可以看出,李家超和特區政府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創科發展是香港因地制宜打造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必須牢牢抓住的機遇。通過近年來的摸索實踐,李家超和他的團隊深刻認清了香港創科發展的優勢和短板。把優勢用好,把劣勢補上,揚長避短、趨利避害,香港完全可以在新賽道上贏得一席之地。
創新,更體現在鞏固和提升「三大中心」上。比如,施政報告提出,透過「科企專線」協助內地科技企業來港融資;進一步完善主板上市和結構性產品發行機制;研究優化「同股不同權」上市規定;探索縮短股票結算周期至T+1;推動更多海外企業來港第二上市;協助中概股以香港為首選回歸地,等等。
又比如,施政報告提出,整合香港的外地辦事處,包括投資推廣署、香港貿易發展局和香港駐內地的辦事處,組成一站式平台,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主動招攬內地企業利用香港平台「出海」。
創新,還體現在「以文塑旅,文旅融合」上。比如,施政報告提出,為落實「香港無處不旅遊理念」,將大力發展「遊艇經濟」「盛事+旅遊」「生態+旅遊」等。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政府非常重視促進穆斯林旅遊,鼓勵業界推出更多穆斯林旅客友善設施及餐飲,今天起至2026年底成功獲得清真認證的餐廳,認證費可獲半額資助。
縱觀施政報告,李家超毅然將「創新」作為貫通報告全篇的又一條紅線。有的創新之舉是過往某些領域創新的延續,有的創新內容則是在新領域提出新措施;有的創新辦法是「錦上添花」,有的創新路徑屬「雪中送炭」。
筆者還留意到,李家超帶領政府一班人創新的視野變得更加寬闊,不僅立足於香港,而是把香港優勢、內地需求、國際市場的變化三者因素統籌考慮,綜合謀劃創新的出路,不僅有創新的銳氣,也更顯創新的大氣。
民生更實惠,溫暖千家萬戶
在過去3個月的公眾諮詢期內,特區政府舉辦了40多場諮詢會,李家超多次帶領同事落區傾聽民意,諮詢期內共收到逾10100份意見書。
如此重視傾聽民意,因為在李家超看來「民生無小事」。施政報告以民生為壓軸專章,是篇幅最大的一章,涵蓋土地房屋、交通運輸、醫療護理、社會福利、保障勞工、關愛共融等九個重要範疇,從報告可以看出,政府解決民生難題的辦法更多了。
解決「老大難」民生問題的路子更熟了。比如,三年前,公屋申請者平均要等候6.1年才可上樓,經過本屆政府三年多的努力,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已縮短整整一年至5.1年,下一步邁向2026-27年度下降至4.5年的目標。由於近年來解決住房難實效很好,越來越多市民反映,對達到這個目標很有信心。
解決新的民生問題的思路更活了。比如,針對「方便出行」這個主題,報告提出了「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加快引進集體運輸系統」、「推廣自動駕駛車輛」、「立法規管網約車」等多個解決方案。
解決憂難事項的措施更實了。比如,在支援中小企業方面,政府將減收非住宅用戶50%的水費及排污費,豁免小販、食物業、漁農業、酒牌等23類牌照及許可證首次簽發或續期費用等;在勞工支援和保障方面,報告提出加大力度打擊非法勞工,革新再培訓局,加強本地技能培訓。
解決系統性的民生問題更具前瞻性了。比如,政府成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制訂涵蓋安老、醫療、房屋、文化康樂、樂齡科技以及發展銀髮經濟的政策,應對高齡化的挑戰。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始終關注香港的發展,他在與李家超及特區政府官員交流時多次強調,特區政府一定要銳意改革,以改革實現更好發展;一定要善於在國家大局下謀劃自身發展,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一定要堅持施政為民,不斷增進市民福祉。
李家超的2025年施政報告正正體現了改革、發展、為民的主題。藍圖已經繪就,奮鬥正當其時。在中央的堅定支持下,全體港人共同努力,香港必能在「一國兩制」實踐的新階段,書寫更加亮麗、更加高質量的新篇章!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