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警方聯同多個機構及院校展開一系列防騙活動。\大公報記者莫雲攝
【大公報訊】記者古倬勳報道:新學年伊始,騙徒再以學生作為行騙的目標。今年上半年,共有957名專上學生墮入騙案,涉及內地生的損失金額逾6000萬元。
警方在開學季展開了一系列「防騙月」宣傳活動,透過舉辦防騙教育活動向本地及內地學生傳遞防騙資訊。金管局及警方也會在本月內向所有零售銀行提供詐騙風險指標,以更有效識別潛在詐騙個案,期望透過多方協作更好地保護年輕人避免墮入詐騙陷阱。
「防騙月」宣傳展開 提高防範意識
警方在今年首7個月錄得24644宗騙案,較去年同期增約1%,涉及損失42.4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15.6%。專上院校方面,今年上半年有957學生墮入騙案,包括644名本地生及313名內地生,其中內地生的損失逾6030萬元,佔所有學生損失的55.5%,涉款最大的騙案類型為電話騙案;內地生每宗電騙平均損失約83萬元,遠高於其他騙案類型,亦為本地生平均損失的4.5倍。涉款最大宗的內地生為一名25歲碩士生,他在今年4月接到聲稱入境處的騙徒,指其涉金融騙案,他其後被自稱珠海公安的騙徒施壓,他將1097萬元分六次轉賬至騙徒戶口以自證清白,在受害人第二、三次轉賬時,銀行已察覺不妙並嘗試阻止受害人但不成功,直至第六次轉賬時受害人才意識受騙。
除了成為騙案受害人,學生被騙徒利用行騙的情況同樣令人關注。一名19歲內地來港大學生涉為詐騙集團做跑腿被捕,他冒充廉署人員向受害人派發所謂「公函」訛稱對方涉洗黑錢,要求繳付保證金自證清白,他涉三宗騙案,涉款約879萬元。商罪科高級警司羅國凱指出,今年至今已有數名內地生因涉騙案被捕,騙徒或誘使受害人參與所謂特務行動以取回保證金,有些受害人為盡快解決事件而誤信騙徒,最終不但金錢受損失,更要負上刑責,故此類「騙上騙」案件也要多加提防。
警方反詐騙協調中心上月與青協合作,跟進警方轉介的騙案受害學生或涉騙被捕學生的個案,為相關學生及其家庭提供心理輔導及家庭關係輔導,至今有五名受害學生及三名被捕學生的轉介個案,部分個案涉款高達300萬元,其中兩名被捕學生被騙徒利用做所謂「特務」,冒充官員收取保證金。青年協會副總幹事陳文浩指出,青少年誤墮騙案的因素包括對詐騙手法認知不足、被騙徒利用其渴望被接納和被愛的情感,以及孤獨與生活壓力過大導致心理承受力弱,導致騙徒容易操控他們。
適逢開學季,警方正舉行「防騙月」向內地與本地學生舉行一系列防騙宣傳活動,包括在10間大學宣傳,鼓勵新生填寫反詐騙網上學習套件以減低受騙風險。警方亦會舉行32場防騙講座及活動、推出防騙廣告及防騙宣傳車等活動,從不同方面提升學生的防騙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