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非遺文化/觀塘戲曲嘉年華活動之一 吸引年輕人 盂蘭勝會愈辦愈「潮」

時間:2025-09-05 05:01:45來源:大公报

  左圖:盂蘭勝會有攤位遊戲供市民參與。\大公報記者華英明攝;右圖:觀塘康寧道遊樂場每年都會舉辦盂蘭勝會。\大公報記者華英明攝

  明天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也是一般人俗稱的「鬼節」,民間習俗祭祀孤魂野鬼,但原來盂蘭勝會的核心意義並不單純是迷信。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在2011年已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在觀塘舉辦盂蘭勝會超過60年的潮僑團體的負責人表示,盂蘭勝會與中秋一樣,是團聚的節日,既團聚社區各家各姓的人,也團聚自家人。但隨着社會變遷,年輕一代逐漸對盂蘭文化感陌生,如今的盂蘭節雖不復當年熱鬧,仍希望透過持續舉辦活動及嘗試變化,令更多年輕人能了解盂蘭背後的意義。\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

  每逢農曆七月,晚上路邊點點火光,不絕的市民在街上燒衣祭祀,加上「地上看到硬幣不要撿」等習俗傳說,為這個節日蒙上一層神秘迷信的色彩。觀塘康寧道遊樂場每年都會舉辦盂蘭勝會,上周已大致布置好場地,觀塘潮僑工商界盂蘭勝會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理事長陳欽池一面帶大公報記者參觀場地,一面介紹着他記憶中的盂蘭勝會。

  拜一拜「好兄弟」求庇祐

  「潮州人不叫它們做孤魂野鬼,比較溫和稱為『好兄弟』;七月初一開鬼門關,邀請『好兄弟』前來參與活動。」陳欽池說,中國人重視慎終追遠,拜祭神靈的同時,向祖先表達孝道和思念,孤魂野鬼也是別人的祖先,也拜一拜,希望獲得庇祐。

  盂蘭勝會場地搭起數個棚,四方各有一個。最大的是戲棚,上演神功戲,對面是神台,即天地父母棚,布置格局就是供神明看戲。側邊是經棚,供經師念經、打齋超度,對面的是孤魂台,台旁有一個大士台,上面有一個三層樓高的大型紙紮神像,「那是大士爺,相傳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是鬼王,負責管住前來的『好兄弟』」,陳欽池說。不同地區的盂蘭勝會場地各有不同,但格局大致相同。

  「以往的盂蘭勝會,簡直是一場盛大的派對。」陳欽池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娛樂不像現在的多,盂蘭勝會成為社區的重要活動之一,大家參與勝會、看神功戲。很多小販在場地附近擺檔,有售賣凍飲、小食,也有拉糖人的手藝。大人忙着祭祀,小朋友就趁機一起玩遊戲,吃小食。祭品以麵粉製作,有餅狀的,有像福袋的,潮州人稱祭品做「孤」。祭祀完了,舉辦方將祭品灑出,群眾蜂擁搶奪,稱為「搶孤」,寓意平安。

  「以前的潮州人,看盂蘭節甚至比過年還大。」觀塘潮僑工商界盂蘭勝會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秘書長楊學文說,盂蘭勝會是團聚的活動,社區內的人一同參與,才能成事,但又不同於中秋、冬至等自家人團聚的節日。盂蘭勝會,不管來自哪裏,姓什麼,只要是同一個社區的,都能參與,起了將社區變得更緊密的作用,將人們聚在一起。

  小朋友演粵劇玩攤位遊戲

  時代變遷,年輕一代不了解傳統節日意義,認為盂蘭勝會就是迷信、落後的風俗,加上舉辦活動的規管要求,一些儀式改變或從簡,甚至消失,例如「唱天光」的神功戲。楊學文稱,昔日的神功戲,「上百人擠滿了戲台,那時候的戲,可以唱到天亮。現在唱晚一點,會被投訴噪音,自然不能搞得那麼隆重」。還有「化寶」環節,按傳統應在子時(晚上11時後)進行,現時需提前進行,壓低聲音,不能像昔日般大聲宣告活動進行。

  說盂蘭節,不得不說派平安米。楊學文帶記者來到米棚,一包包大米已準備好,用帆布蓋住。他介紹,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會派贈藥油、水桶、雨傘、衣物等物品。昔日經濟條件差,平安米每包5公斤,不少長者為了得到經過祭祀的平安米,大排長龍,風雨不改;但2005年發生有人輪候期間跌倒死亡事件後,為減少輪候人數和長者受傷風險,政府規定派發的米每包不超過一公斤。

  不過,仍有大批長者為了這包平安米,日曬雨淋輪候。楊學文說,為讓長者免卻排隊的辛苦,今年起,觀塘的盂蘭勝會改由社區及關愛隊上門派米,「時代不同了,以前站着排隊講誠心,現在我們上門派發,要彰善心。」

  為吸引年輕人接觸盂蘭文化,觀塘的盂蘭勝會也作出了很多改變,包括近年在盂蘭勝會開始前約一周舉辦相關活動,今年是《觀塘大竹棚戲曲匯演暨關愛共融嘉年華》節目之一,邀請多間小學參與表演,讓小朋友在盂蘭戲棚表演粵劇,同場又有攤位遊戲讓小朋友們了解中華文化。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