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希林氏病」腫瘤多手術頻 中大學者倡跨專科商討治療

時間:2025-08-29 05:01:39來源:大公报

  【大公報訊】記者江凌風報道:希佩爾─林道病(簡稱「希林氏病」)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患者多於青壯年發病,由於3號染色體突變引致部分器官不斷形成腫瘤和囊腫,切除後仍可能再出現。若父母一方患有希林氏病,有50%的機會遺傳給子女。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進行的研究首次詳細分析本港希林氏病患的臨床情況,研究的32名病人共接受116次手術,平均每人要經歷三至四次手術,有病人曾接受十多次手術;研究期內患者出入急診368次、住院1209次、進入深切治療部192日,住院5635日。病患頻繁入院及接受手術每年成本超過13.8萬港元,六名患者僅洗腎總開支高達2880萬港元。團隊提出有新藥已證明可減少手術次數,同時強調跨專科護理的重要性。

  研究回顧1993至2024年間五所公立醫院的患者紀錄,識別出32名希林氏病患者,他們平均28歲發病,均診斷出腫瘤,死亡平均年齡為54歲,研究期間15位患者死亡。大部分患者由希林氏病引致的腫瘤致死,餘下患者由間接或其他原因死亡;逾半患者曾接受手術,包括切除部分腎臟、胰臟、腦部等。

  新標靶藥納撒瑪利亞基金援助

  希林氏病患者不同器官的腫瘤涉及多個專科。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何子樑泌尿科教授吳志輝接受採訪表示,患者一生經歷多次入院、電療、洗腎等等手術,增加併發症風險,有機會損害患者器官功能、活動能力和視覺,並對醫療系統造成龐大負擔。吳志輝對新藥物的引入速度表示滿意,新的口服標靶類藥物可抑制腫瘤發展,且副作用不多,有助患者減少手術次數,該藥目前已納入撒瑪利亞基金援助項目。

  吳志輝表示,希望醫院未來就希林氏病可以制定一套標準化的篩查方法。團隊亦建議就每位患者以跨專科會議商討治療方案,優先着手最危急的病況,配合手術前後的支援,適時監察病情變化及作適切跟進。

  此外,吳志輝建議探討成立本地希林氏病患者登記制度,以便日後更多臨床研究、長期跟進和篩查不良反應,制定政策讓患者更容易負擔創新藥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