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嶺大「GeoAI蚊患預報系統」已應用於房協轄下堅尼地城觀龍樓。
【大公報訊】記者馮京報道: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昨晚公布,新增一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及一宗可能個案,累計至少五宗。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昨晚公布,確診輸入個案涉及一名有長期病患的66歲女子,居於葵青區,初步調查顯示,她於7月24日至8月5日獨自到廣東省佛山市探親,但未能記起曾否被蚊叮,8月6日起出現發燒、皮疹及關節痛,本周四(7日)到仁濟醫院急症室求診,同日入院接受治療,現時情況穩定,家居接觸者沒有出現病徵,正接受醫學監察。
另一宗可能個案,涉及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22歲女子,居於東區,初步調查顯示,她於7月16日至8月4日期間前往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馬來西亞旅遊,8月4日返抵香港,報稱在馬達加斯加被蚊叮咬後,出現發燒、頭痛、多處關節痛及四肢出疹,回港後因關節痛到東區醫院急症室求診,翌日入院接受治療,目前已經出院。衞生防護中心表示,由於在患者的血液樣本驗出抗體,顯示可能屬於已康復個案,返港時已對蚊子不具傳染性。
嶺大「AI蚊患系統」18區採用
鑒於由蚊子傳播的疾病風險提升,包括多名港人感染的基孔肯雅熱個案,嶺南大學積極透過創新科技協助社區加強防蚊工作。由嶺大科研團隊研發全港首個結合地理資訊系統與人工智能的「GeoAI蚊患預報系統」,已在全港18區安裝逾50台智能滅蚊燈系統,實時採集並傳送滅蚊與氣象資訊,推動「智慧控蚊」成為防疫新常態。
「GeoAI蚊患預報系統」亦應用於房協轄下的堅尼地城觀龍樓,並計劃擴至北角健康村及大坑勵德邨使用,合共八個「滅蚊監測點」,提供實時與預測性的蚊患分析,助力預防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在社區蔓延。
嶺大科學教研組主任及副教授(校長卓越青年學者)王沛欣表示,嶺大於七月起與房協合作在屋邨安裝「智能滅蚊燈」,大學將提供技術支援與數據分析,參與屋邨的物業管理團隊可以根據風險熱點地圖制訂更精準的防蚊部署,以及作出持續監測。
此系統透過引入嶺大科學教研組研發的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技術,結合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及地理資訊系統(Geospatial Science),以及政府的開放數據等實用資訊,生成可供社會各界參考的「蚊患風險指數Mosquito Risk Index(MRI)」及「蚊患風險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