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位於屯門鄉郊的掃管笏誘蚊器指數超過16%,政府即時啟動強化控蚊工作。\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
本港在六日內錄得六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及可能個案,患者住所分布港九新界,滅蚊工作刻不容緩。食物環境衞生署加大滅蚊的力度,將原先在分區誘蚊器指數達20%時進行的強化控蚊工作,擴展至誘蚊器指數介乎10%至20%的區域,更早追蹤蚊患源頭。
食環署昨日公布8月份第一批蚊患指數顯示,屯門掃管笏的指數超過16%,成為首個在新措施下加強滅蚊的地區。
消息透露,食環署希望在當前防疫的關鍵時刻,加大力度「盡力做」。今次新安排是應變措施,預計在今個蚊季持續推行。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政府會加強滅蚊工作,有信心基孔肯雅熱可受到控制,呼籲市民清理家居環境積水,若感到不舒服便要求醫,但毋須過度驚慌。\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梁少儀
本港於8月2日錄得今年首宗基孔肯雅熱個案後,截至8月8日(周五),累計錄得五宗確診個案、一宗可能個案,全部是輸入個案。食環署人員昨日到最新兩宗患者居住的葵青石籬一邨、西灣河街一帶加強滅蚊。石籬一邨管理處貼出告示,提醒住戶留意;關愛隊人員向住戶派宣傳單張,呼籲要做好防蚊措施。
基孔肯雅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可能受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最快於兩天後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更多人。為進一步降低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風險,食環署近日宣布,將原先在分區誘蚊器指數達20%時進行的強化控蚊工作,擴展至誘蚊器指數介乎10%至20%的區域。
據了解,當有關地點指數達20%時,食環署人員在有關地點進行仔細的風險評估,找出四周有積水等可能滋生蚊子的地點,聯同各部門及持份者進行密集且具針對性的控蚊工作。新措施將實施有關工作的指數門檻降至10%,意味對蚊患開始增多的地點,更早地進行仔細的風險評估工作,以便及早針對性滅蚊。
輸入個案出現前已開始部署
消息稱,今年蚊患情況有改善,而食環署在本港未出現基孔肯雅熱個案前,因應鄰近地區的患者個案大增,已開始部署加強滅蚊。近日出現輸入個案,很快地決定「20%改為10%」的全新安排,形容現時是關鍵時刻,「想多加啲力、盡做」。這次屬應對基孔肯雅熱的臨時安排,在今個蚊季實施,視乎蚊患情況,預計蚊季持續至10月或11月。
食環署昨日公布8月首批13個地區的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見表),屯門區掃管笏指數最高,達16.4%,食環署人員隨即於下午到掃管笏清理渠口。屯門區議員巫成鋒向《大公報》表示,掃管笏位於鄉郊,叢林眾多,加上連續十多日降雨,積水嚴重,導致誘蚊器指數較高。食環署已開展滅蚊,他認為政府面對基孔肯雅熱威脅,反應迅速,主動高效開展滅蚊工作,居民倍感安心。
港島東區北角的誘蚊器指數達7.1%,東區區議員丁江浩向《大公報》表示,近期雨水較多,舊樓天井、窗台有積水,公園草木繁盛,加劇蚊患。食環署已及時滅蚊,聯合其他部門清理垃圾、建築廢料等,減少積水形成。
食環署並加強蚊患的資訊發放,除了定期在部門網頁公布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並會通過新聞公布、社交媒體盡快發放最新的誘蚊器指數,讓更多市民更快掌握蚊患情況,一同加強控蚊。
極端天氣下更需嚴防蚊患
民建聯衞生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梁熙向《大公報》表示,極端天氣下炎熱多雨,本港又開始傳入基孔肯雅熱,政府主動加強控蚊工作,有助抑制蚊患繁殖,避免香港出現本地個案,認為是主動防止基孔肯雅熱成為風土病。他又表示,曾收到市民反映,個別康文署公園的太陽能及石油氣滅蚊機未有運作,有可能是因為設定了晚間才啟動或機件故障,他認為部門應加強巡查,確保蚊機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