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國際調解院總部大樓日前正式竣工。右圖: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院長趙雲講述調解的重要意義。\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國際調解院總部大樓日前正式竣工,已準備好供國際調解院日後作總部及相關用途。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院長趙雲在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國際調解院總部設在香港,這彰顯國際社會對香港法治環境的高度認可,也標誌着「南方模式」在國際治理體系中嶄露頭角。
「面對國際間的競爭與挑戰,香港需加快法律和認證體系建設,並積極拓展國際合作與人才培養。」趙雲強調,國際調解院將秉持中立與專業,結合東方調解文化與現代法治,為全球爭議解決提供新思路。\大公報記者 李慧妍
「香港的法治水平一直獲國際認可,國際調解院的落戶更進一步鞏固其國際競爭力,也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高度信任與支持。」趙雲表示,國際調解院落戶香港,標誌着非歐美模式在全球治理體系中日益崛起,推動全球治理多元化,並通過南南合作強化新興經濟體的話語權。對香港而言,這一突破不僅將促進調解行業發展,還將帶動旅遊、語言服務等相關產業,助力香港建構「調解之都」品牌。「此前,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率先香港設立亞太區域辦事處,加上國際調解院的設立,這說明香港正逐步發展為國際法律領域的重要樞紐。」趙雲說。
拓展貿易調解 提升國際影響力
當然,作為一個新機構,仍然需要積極推廣,讓更多人知道和接受。趙雲指出,新加坡等亞洲城市亦在積極爭奪相關資源,這對香港提出了差異化發展的更高要求。在組織運作方面,趙雲強調國際調解院以自願性為核心。與強制性司法程序不同,成員國及非成員國均可自願提交爭議進行調解,公約主要為組織提供法律依據,而非對爭議方施加強制約束。
國際調解院未來如何發展?趙雲提出數項建議:首先,完善法律框架,包括推動成員國制定調解法、規範調解員認證及培訓體系、制定行為守則與調解規則。其次,積極對接國際組織,如WTO、紅十字會、東盟、非盟等,拓展在貿易爭議、武裝衝突等領域的調解應用,提升國際影響力。儘管短期內難以吸引如俄烏衝突、南海爭端等國際熱點案件,但趙雲認為可率先聚焦東南亞地區,憑藉中國的地緣影響力,推動泰國、柬埔寨、緬甸等國間爭議以調解方式解決,形成可複製的示範效應。此外,推動執行力相關議定書出台至關重要,既可參考新加坡公約經驗,亦需形成自身特色,通過理事會機制保障調解協議的執行效力。
為全球爭議解決帶來新思路
在調解員人才培養方面,趙雲表示,香港高校已積極響應。港大自2007年起開設爭議解決與仲裁碩士課程,將調解納入核心範疇,2010年後於本科課程增設調解選修科目,並與專業認證接軌。這不僅呼應司法改革對調解的重視─如規定律師須向當事人解釋調解選項,否則有可能受紀律處分─亦為行業儲備專業人才。
趙雲介紹,調解員以兼職為主,需建立規範化分級認證體系,根據國家間、投資者與國家間、民商事等不同類型爭議設置資格標準,並注重調解員的文化多元與中立性。
針對西方質疑,趙雲強調,國際調解院作為政府間組織,堅持獨立性與國際性,並不受任何單一國家主導,始終以公平公正為核心。未來,組織將通過典型案例彰顯中立性,並依託「一帶一路」拓展案件來源,逐步提升國際認可度。他強調,香港普通法體系不僅不會削弱,反而將隨大灣區合作擴大適用範圍。國際調解院的設立,正是東方「以和為貴」調解文化與現代法治理念的結合,有望為全球爭議解決帶來全新思路與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