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議員關注內地建立涵蓋中小學、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終身學習的「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智慧教育平台)是否可引入香港,並在融合本地課程後,供本地各級學校使用。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日(30日)於立法會回覆指,該平台對本港師生免費開放,但因兩地課程不同,本港學校使用上述平台,需進行調適及作相關技術調整。
蔡若蓮指出,為配合國家科教興國戰略,教育局積極推動教育創新,通過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訂定數字教育的方向和重點,持續優化課程、加強教師培訓、完善數字教育基礎建設等。她又說,教育局一直鼓勵和支持學校因應校情和學生學習需要,探索和採用多元化、適切的教學策略,善用科技包括大語言模型等,同時配合學校課程的宗旨和目標,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使用創新科技的正確態度和價值觀。
蔡若蓮表示,大語言模型於教學上的應用正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例如可以輔助教師備課、出題和批改作業,協助學生查索資料、獲得寫作建議等。然而,要藉以提升教育質素及文化傳承的深度,包括融入正確的歷史、文化價值觀等,有賴教師專業應用科技,設計優質的學習活動,方能發揮作用。
蔡若蓮透露,目前教育局已與國家智慧教育平台相關部門聯繫,了解平台的運作模式與資源類型,並將積極研究及借鑒相關平台的經驗,探討可行方案,優化本地的教學資源平台,更好支援學與教。
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提問指出,政府有否計劃開發具本地特色的分科教育大語言模型,供香港學生和進修人士使用。蔡若蓮表示,本港部分學校正嘗試建立校本大語言模型,政府支持校本創新,但現階段沒有要求所有學校自行建立與分科教學相關的大語言模型。\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