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前身是鯉魚門軍營。
在熙來攘往的鬧市一角、賓客如潮的高級酒店、學子更迭的書院裏,誰會察覺這些建築物中曾上演過抗戰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近百年前日本侵華,香港未能幸免,飽受摧殘。隨着歲月流逝,見證當年戰亂的倖存者已經寥寥無幾,而本港一些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至暗時刻和戰爭歲月倖存下來的建築物,像「活化石」一樣,提醒太平盛世的人們,不要忘記歷史,應銘記犧牲的抗戰烈士,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大公報記者 余風(文、圖) 余風、融媒組(視頻)
步入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的接待大樓,右側牆上肅穆莊重展示115個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陣亡戰士名冊,旁邊為特區政府授予大隊的嘉獎狀複製品,彰顯對英烈的敬意。這座承載厚重歷史記憶的場館,前身是舊鯉魚門炮台及軍營,2016年其中三幢歷史建築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在1941至1945年香港抗日期間發揮重要作用。
上址始建於1887年,由當時的工程兵設計,其主體建築堡壘構造獨特,建造時先挖出鯉魚門岬角最高點約7000平方米泥土,打造露天中央廣場,並在四周打通18間地下室作為營房、彈藥庫等,最後填回泥土,僅留通風和採光的垂直通道,整個堡壘幾乎隱於地下。炮台設施除堡壘外,還有中央炮台、西炮台及布倫南魚雷發射站等,各炮台射程不同,配合魚雷發射站,能全方位覆蓋並守衛鯉魚門海峽,曾是香港最重要的海防工事之一。
1941年12月,日軍進攻香港,鯉魚門炮台作為重要海防工事,其配備的多座炮台、「隱沒式」大炮等武器,和周邊的溝堡、壕溝等防禦設施,構成堅實的防禦體系。守軍依靠這些設施多次擊退日軍海上突襲,在一定程度上拖延日軍的入侵,藉扼守維港東面海道,阻止日軍從魔鬼山經鯉魚門進入維多利亞港。
探射燈台傷亡重 死了一個上一個
「探射燈台傷亡慘重,人員為操作探射燈,遭到對岸日軍集中火力打擊,所以派一個人上去,重傷死了,第二個再上去。」從事本土歷史研究的海濱文化導賞會前主席(創會)吳力波為博物館的導賞員,深入研究上址歷史,指出探射燈台是1941年12月18日深夜至19日凌晨渡海戰鬥的遺跡,因其目標明顯,操作人員如上「行刑台」,傷亡慘重。上址為香港保衛戰一個重要戰場,周邊的牆布滿子彈孔,可看到當年戰情的慘烈。
儘管炮台守軍奮力抵抗,最終還是於1941年12月19日被日軍攻佔。香港光復後,該要塞不再是戰略要點,軍事防禦功能弱化,成為了操練場,再也聽不到槍炮和廝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