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聞故事/新科技增產量 10噸魚贈院舍 養殖場「授人以魚」

時間:2025-07-13 05:01:35來源:大公报

  圖:黃寶文「求新求變」,擺脫傳統漁業依賴經驗和天然資源的缺點,引入科技養魚方法,令產量大增。\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

  香港面對經濟轉型的挑戰,要找到機遇,必須識變求變。有新科技養殖場主人經多年努力,成功打造出以更高密度、養出更多漁獲的科技養魚法,他認為,「求新求變是必須的,踏出第一步是很重要的,不是把生意價錢壓下去就叫『變』,而是要轉化傳統思想,創造新事物。」

  場主捐出10噸總值2000萬元的魚,給全港過千家安老院舍與部分雙老及獨居長者,「希望能夠聯合多些社會企業,一起將正能量的氣氛帶給社會。」\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文) 融媒組(視頻)

  「這魚味道不錯。」婆婆用筷子夾着魚肉,上面冒着騰騰蒸氣,放入口中,連連點頭。本月3日,在荃灣一間護理安老院的晚餐是魚肉宴,送餐車打開,肉香瀰漫。「長者吃魚,營養更容易被吸收。」駐該院的仁濟護養院營養師張漢琮說,魚類含有豐富營養,在均衡飲食中能為長者維持身體正常機能運作。魚肉中的優質蛋白質容易被腸道消化吸收,能維持長者的肌肉力量。

  老人家這天吃的羅非魚,都是來自沙頭角的「愉富農科」養殖場,養殖場於6月底至8月期間,向全港過千間安老院舍免費送魚。養殖場負責人、60歲的黃寶文是漁民後代,家中鼓勵後代上岸發展,他長大後沒接手漁業,曾任職警察及房地產行業,事業有成。

  屢敗屢試 不斷鑽研

  黃寶文的伯父是廣州水產局研究員,他從小受伯父影響,經常看到不同種類的水產及研究。他提早退休後,機緣巧合接觸到一位漁業養殖的前輩,知道養殖魚類有穩定的市場需求,於是從1997年起到海外學習漁業技術,回港後以科技配合技術養魚,至今25年。

  要改變傳統行業並不容易,科技養魚原來需要很多基礎知識,「接觸不久就很後悔,後悔以前在學校上物理和生物課時,沒有好好上,當時總覺得以後用不着。後來還要上夜校,惡補重新學習。」黃寶文打趣的說。

  傳統漁業依賴經驗和天然資源,如土塘或網箱養殖,每立方米僅能養2公斤魚。科技式養殖則通過增加含氧量、控制水溫及使用過濾系統,每立方米可養75公斤的魚,技術好時更可達120至200公斤魚,而且在循環系統的加持下,耗水量僅為傳統魚塘的1%,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不過,養魚事業並非一帆風順,2015年,黃寶文從馬來西亞引入「忘不了魚」,這種魚原生於東南亞的森林急流,主要吃當地獨有的風車果。要在香港成功飼養這種魚不簡單,他曾引入兩萬條魚苗,投資近200萬港元,但因餵錯飼料,導致魚苗一度「全軍覆沒」,「香港沒有風車果,我們只好用牛油果代替」,總算令魚存活下來。

  「減價送優惠非創新改革」

  他繼續慢慢學習,為了在魚池模擬大自然的急流,用造流器製造每小時二至三公里的水流。他在五、六年內不斷研究養殖方法,由生態環境、調校水質,以至控制酸鹼度,終於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人工飼養此魚種的基地。港產「忘不了魚」一度叫價過萬元,讓他聲名大噪。

  求新求變的轉型成功後,他希望回饋社會。七年前開始,他開始向長者送魚,但魚場規模有限,鮮魚運送困難,過往每年只能送幾百公斤的魚。今年,他決定向社會不同的企業尋找合作,舉辦「歲歲有魚」活動,在6月底至8月送出合共10噸、總值接近2000萬元的魚,數量是歷年最多。

  黃寶文說,香港近年面對不少挑戰,他希望出一分力,與更多社會企業一起,在社會更有效帶出正面氣氛,為弱勢群體長者送上溫暖。他更希望勉勵一些傳統行業在逆境中尋找新機遇,「求新求變是必須的,但不能單單作為口號,要真的敢走出第一步。」他認為有些行業以為「求新求變」是送出減價優惠或買少送多,但這些並非創新改革,「由原本的20元一隻雞腿,變成送多個薯條,這些不是求新。」他認為,民間企業想求變需要政府有更多的支持,例如一些資助,而企業自身同時要腳踏實地,推動行業創新,注入新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次「歲歲有魚」活動送出的魚類品種相當豐富,包括巴丁魚、羅非魚、金鱸魚、吉利魚,以及有「淡水黃金」之稱、每斤市值3000元的忘不了魚,黃寶文說,「每一個長者都會有機會品嘗忘不了魚,我也希望他們可以吃上一口好的。」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