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發生一宗駭人聽聞的食品安全事件。一名63歲無業男子涉嫌將尿液混入超市貨架上的汽水,直至一名9歲男童購買並誤飲其中一樽受污染汽水後才被揭發。事件曝光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家長與市民紛紛擔心,誤飲尿液會否對健康造成長遠影響,甚至對腎臟和泌尿系統帶來危害。雖然尿液本身大多無菌,但在外界環境中容易被污染,且其成分、來源與飲用者的健康狀況決定了潛在風險的嚴重程度。
尿液由腎臟過濾血液而成,約95%為水分,其餘5%包含尿素、電解質以及代謝廢物。對於健康成人而言,這些成分在體內不會造成明顯危害,但尿液若離開體外,便可能受到細菌、病毒或真菌污染。若尿液來源屬於尿道感染患者,或者服用了某些藥物、化療藥物的人士,其尿液中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或藥物代謝物,誤飲後便會對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尿液的潛在健康威脅
常見細菌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腸球菌等,一旦進入口腔與腸胃道,便可能引起急性胃腸炎,症狀包括嘔吐、腹瀉與腹痛。少數情況下,若病原體進入血液循環,更可能引發敗血症,對兒童、長者及慢性病患者尤其危險。此外,尿液中的代謝產物與藥物殘留,對腎臟亦構成額外負擔。腎臟作為人體主要的排泄器官,負責清除血液中的廢物與調節電解質,一旦受到感染或化學刺激,可能出現腎功能受損。
兒童與成人的免疫差異
免疫系統的成熟程度是判斷誤飲後風險的重要因素。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白血球功能及抗體生成效率均低於成人,因此對外來病原體的防禦能力有限。當細菌或病毒經腸道進入血液,兒童更容易出現嚴重感染。此外,兒童的體重較輕,攝入同樣量的有害物質,其體內濃度較成人更高,症狀可能更明顯。
相對而言,健康成年人具有較完善的免疫防禦系統,短時間接觸少量污染尿液,多數可透過胃酸、腸道菌群及免疫反應清除病原體,不會出現明顯疾病。但若成年人本身免疫力低下,或者尿液來自重病患者,則仍存在感染的風險。免疫差異也反映在病情與症狀表現上:兒童若感染,症狀通常來得急且明顯;成人即便感染,也可能表現較輕微或延遲發作。
消化道與泌尿系統的影響
誤飲尿液後,首當其衝的是消化系統。細菌在腸道繁殖,可引起腹痛、嘔吐、腹瀉,部分患者甚至出現脫水和電解質失衡。尿液中的氨與尿素可能刺激胃黏膜,加重嘔吐或腹痛症狀。若患者本身已有腸道疾病,如慢性腸炎或胃潰瘍,症狀可能加劇。
泌尿系統方面,雖然尿液經誤飲後不會直接回流至膀胱或腎臟,但若細菌經血液入侵,仍可能誘發尿道感染。臨床上曾見案例顯示,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在誤飲尿液後數日內出現膀胱炎或腎盂腎炎,症狀包括頻尿、尿痛、腰痛及發燒。對兒童而言,若感染未及時控制,可能對腎臟發育造成影響;對成人慢性病患者,則可能加重原有腎功能負擔。
化學物質與藥物代謝物的風險
除了病原體,尿液中可能殘留的化學物質或藥物代謝物同樣不可忽視。服藥者的尿液中可能含有止痛藥、抗生素、抗癲癇藥物或化療藥物代謝產物,若被誤飲,會對腸胃、肝臟及腎臟造成額外負擔。長期攝入或高濃度攝入時,可能導致腎臟受損或肝功能異常。對兒童來說,因器官尚未成熟,毒性影響可能更顯著;成人若已有肝腎疾病,也需高度警惕。
泌尿系統與腎臟對維持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任何潛在感染或化學刺激都應及早處理。免疫力較弱的人群、兒童及長者尤其需要注意,家長與照顧者應確保飲食安全與身心健康,對有異味的食物及飲品保持警覺,及時求醫盡快處理,以免小小誤飲釀成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