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發展瓶頸/製氫成本高 儲存運輸技術待完善

時間:2025-05-20 05:01:32來源:大公报

  氫能作為一種二次能源,可透過水的電解、化石燃料重整、生物質(農業廢棄物、林業殘留物等)製氫等多種途徑製取。憑着高能效、低污染的顯著優勢,氫能在交通運輸、供暖及發電等領域展現巨大的應用潛力。然而,目前氫能的大規模推廣仍面臨諸多挑戰,主要是氫氣製備成本高昂、儲存運輸技術有待突破,以及燃料電池性能與成本需進一步優化等方面。

  深刻感受中企技術創新

  Soumodip Sarkar指出,當前氫能產業正迎來儲能與運輸技術的深度融合發展。在儲能技術層面,液態有機氫載體(LOHCs)實現了無損且環境友好的儲存方式;地下鹽穴則為大規模儲氫提供理想選擇;金屬有機框架憑着獨特優勢,適用於移動場景下的儲氫需求。這些技術相互補充,共同構建起多元化的儲氫體系─液態有機氫載體適用於長途航運;地下鹽穴可滿足季節性大規模儲氫需求;金屬有機框架則更符合車輛等移動設備的儲氫要求。

  在運輸技術創新方面,Sarkar教授認為可從三方面發力:通過提升電解效率降低綠氫生產成本;持續推進燃料電池技術革新,實現更快的加氫速度;加快開發適用於氨和液態有機氫載體運輸的專業基礎設施。他分享在華見聞時提到,在中國多地考察期間,深刻感受到中國企業在氫能領域的創新,不僅在現有技術基礎上積極開展「二次」創新,更在前沿技術領域大膽探索,實現突破性的研發成果。

  Sarkar教授進一步預測,未來氫能不僅能作為高效的電力存儲介質,還能成為重要的可交易能源商品,為鋼鐵、航運等傳統高碳行業的脫碳轉型帶來希望,同時推動國際能源流動向更加多元化、清潔化的方向發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