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多區衛生問題未解決
編者按
現屆政府重視地區環境議題,為解決地區環境衞生及街道管理問題,政府於2022年8月啟動「政府打擊衞生黑點計劃」,着力清理全港700多個衞生和街道管理黑點,務求改善市容環境。
近三年時間過去,計劃實際成效如何?630多個已從衞生黑點名單中剔除的地區,衞生及街道管理問題是否已徹底消失?仍在名單中的衞生黑點,要處理哪些「老大難」問題?創新科技可以如何幫助我們解決環境衞生及街道管理問題……《大公報》今日起會透過系列報道,探討衞生黑點問題,為締造更宜居社區拋磚引玉。
政府三年前啟動「政府打擊衞生黑點計劃」,透過加強巡查、宣傳等方式嘗試改善黑點。政府早前更新黑點名單,大幅剔除630多個衞生黑點,佔整體衞生黑點數目85%。
大公報記者連續多日走訪多區,實地了解部分衞生黑點改善情況,見到部分地點的衞生改善情況明顯,亦有地點的改善狀況不理想。有議員及街坊認為,部分區域的衞生問題反反覆覆,希望相關地點安裝「天眼」,加強打擊「垃圾蟲」,真正改善環境。\大公報記者 劉碩源、易曉彤、賴振雄(文)劉碩源、賴振雄(圖、視頻)
政府於2022年8月14日啟動「政府打擊衞生黑點計劃」,清理全港700多個衞生和街道管理黑點。早前政府亦更新衞生黑點名單,表示工作已取得成效,剔除約85%、即630多個衞生黑點,黑點數目減至約100個。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本月初表示,根據各部門檢視的結果,名單上94%黑點的衞生情況已大有改善,可考慮從黑點名單移除。
傢俬亂棄長康邨垃圾站外
大公報記者多日到訪葵青區、九龍城區、深水埗區、南區、灣仔區及中西區了解衞生情況,見到部分地區衞生情況改善明顯。
以九龍城區南角道和打鼓嶺道的後巷為例,記者在現場見到地下大致乾爽,也未有發現日常生活用的垃圾,當中一條街的後巷,放置大型垃圾桶及分類回收箱,方便食肆棄置垃圾,現場亦裝有閉路電視,利用「天眼」24小時監察;另一條衙前圍道旁的後巷,臨近九龍城街市,有街坊表示,以往幾年地下經常有污水,並堆積雜物,現時商戶大致自律,雖然偶爾仍見有人在後巷擺貨,但已經變得很令人滿意,也未再見到大量垃圾。
不過,仍有部分地區的衞生情況未如理想。以長康邨康美樓垃圾站為例,今年2月時,該垃圾站曾經被投訴雜物隨意堆放,大公報記者近日前往了解,見到有不少傢俬被棄置於垃圾站前,但垃圾站內仍有大量空間,相信有人貪方便隨意棄置傢俬。
記者觀察期間,有清潔工人在場,但未見有人處理垃圾站前的棄置傢俬。記者隨後向當區居民了解情況,居民黃先生向記者反映,經常有人將傢俬棄置在垃圾站,雖然隔幾日便會被清理走,但總會見到有新的傢俬堆放在站外,建議增設「天眼」,監管不規範的棄置行為,改善環境。
走訪過程中,記者亦發現疑似衞生問題轉移的情況。在深水埗區偉智里附近店舖,因環境衞生問題曾被列入衞生黑點名單,今年3月已從名單中剔除,但記者近日發現,該條街道周邊有不少食肆和蔬果檔,從店外觀察,未見有環境衞生問題,但街上有一處地方堆滿了紙皮,還有汽水鋁罐、膠袋、膠桶等,阻塞行人路,疑似是附近商戶堆置。
議員籲埋伏執法打擊違法
偉智里附近的街坊王先生說,經常到附近食飯,暫時未發現有環境衞生問題,但因為附近經常修路,街邊的環境不算理想。
立法會議員梁熙向《大公報》表示,從當局公布資料可見,在106個黑點當中,有64個已有所改善,不過因為情況反反覆覆,未達到當局要保持兩年的標準,因此仍然列於名單,餘下42個就是情況持續沒有改善。
梁熙以港島區為例,表示這類持續沒有改善的個案位置,東區有四個點、灣仔有兩個點,大部分都是處於後巷,「背後原因當然與相關位置人流稀少,容易棄置垃圾有關。」
他認為,當局除了加強巡查外,亦要留意相關位置的棄置時間,收集相關數據後採取埋伏等方式,以打擊非法棄置者。同時,當局亦可善用科技,例如在相關地方設置監察系統,以阻嚇相關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