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天水圍香島中學公民科主任關海怡老師。右圖:文憑試公民科昨日開考,有公民科老師表示,今年題型有所變化,選擇題較上年減少,在題目方面需要理解的概念增多。\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2025年中學文憑考試(DSE)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昨日開考,今年公民科考試首次出現「立場題」,而三組題目包括「低碳出行」及香港公共衞生、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援助的例子,以及中外文化交融情況,引用「十四五」規劃中,支持香港發展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長問答就問到香港對於傳承中華文化的優勢。
天水圍香島中學公民科主任關海怡老師表示,今年題型有所變化,選擇題較上年減少,在試題題目方面需要理解的概念增多,因此難度相對有所上升,預計今年公民科達標率與去年相近。聖士提反堂中學助理校長徐曉琦認為,題目沒有要求必須引用內地交流經驗,但內地考察活動能讓學生掌握到何謂文化傳承,有助考生答題。\大公報記者 陳煒琛
考評局表示,約4.8萬名考生在450個一般試場及逾740個特別試場應考公民科,約九成考生使用「報到易」應用程式自行簽到。各試場學校整體運作順暢,考試已順利完成。
首現「立場題」 難度微升
去年DSE公民科首次開考,成績只分「達標」或「不達標」,今年是第二屆考試。
今年試卷有三條必答題,其內容分別涉及低碳出行與港人的運動習慣、中國對外援助與國際影響力,以及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社會的多元文化特色。在低碳出行題目中,首次出現了「就現時香港情況,人們實踐低碳出行是不容易的。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的立場題。關海怡表示,此類題較為少見,但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學生需緊扣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育的概念作回應。
關海怡老師表示,今年試題題型有所改變,與去年相比,選擇題數量有所下降。其次,今年沒有出現數據分析類題目,多為資料歸納類題目。她表示,對文字處理能力較弱的同學而言,可能會稍顯吃力。
在試題難度層面,今年的難度相對上升。關海怡表示,首屆試題文法比較淺白,而今年試題概念字(即課程涉及的概念詞彙)相對較多,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再緊扣題意作答。她直言,「這比較考驗學生的審題意識和答題的仔細程度。」
關海怡在解析試題時表示,第三題在考核《基本法》的同時,也對學生的國際視野進行考核。即學生能否從國際視野角度分析當代議題,了解香港與國家間的關係,以及香港應該如何利用優勢、把握機遇與國家共同發展。
至於第二大題,關海怡認為是試卷中較難的板塊。學生需要熟悉國際組織、國家職責以及其在全球中的定位,她表示,這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要求較高。
料達標率與去年相若
回顧考評局去年七月公布的公民科數據,全港達標率為94.1%。對此,關海怡表示,學校日常訓練範圍基本涵蓋本次公民科的考試內容,儘管今年試題難度有所提升,但她對學生有信心,預計達標率與去年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