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何靄倫回憶東深供水工程點滴。\大公報記者張凱文攝
「我們不是仙女,我們是戰士。」
何靄倫阿姨從電視櫃深處找出一摞照片,指着相中八張青春洋溢的臉:「我在廣東工學院讀大學時,班上只有八位女同學,其中一個中途退學,後來他們都叫我們『七仙女』。」她把照片轉到背面,「可我不喜歡這個稱呼」。
照片的背面,飄逸俊朗的鉛筆字赫然寫着「八仙過海」。
今年82歲的何靄倫,1964年讀大學四年級時,參加了東深供水首期工程的建設。「為了盡快解決香港同胞缺水問題,到處都缺人手,特別是有專業技術經驗的人。」於是,包括何靄倫在內的廣東工學院200多名師生支援了這項工程的建設。她最初於橋頭設計組輔助工程設計,後來又轉到上埔工段參加施工管理和質量檢查等工作。
童年時親歷香港缺水
「小時候我跟家人住在香港,親身經歷過缺水時期。」何靄倫回憶,當時雖只有六、七歲,但排隊取水的場景仍歷歷在目。因為缺水,家裏經常要「一水多用」,洗完菜的水用來洗衣服,再抹地板,最後沖廁所。後來跟隨父母回到廣東,又親身參與了供水香港的工程,造福粵港兩地,看着塘頭廈站山坡上「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標語,何靄倫豪情滿懷。
「在工地上沒有什麼男女之別。」何靄倫說,當時條件艱苦,只能住用竹子和毛氈搭起的簡陋工棚,無論測量、實驗還是體力活,只分工種,不分男女。何靄倫和她的同學們,在東深工地上的七個多月沒安排過休息,用一把計算尺算數據,一支鉛筆畫圖。「工地上條件艱苦,每天都吃『無縫鋼管』」,看記者愣在原地,何靄倫開心地笑了起來,「就是通心菜啊,又老又硬!」
「你看我們班上的女生都穿褲子,沒人穿裙子的」,何靄倫指着班上女生們的畢業照說,「搞水利,經常要爬上爬下,後來畢業參加工作,我們實行『一個人負責一個工程』,懷孕八個月我還去徒手爬了腳手架。」何靄倫輕輕說,「因為我們不是仙女啊,我們是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