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北都發展,政府在多個新發展區採用「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容許私人土地的業權人提出原址換地申請,參與開拓新發展區。資料顯示,截至去年5月,共3宗原址換地的成功申請。有測量師認為,原址換地政策措施良好,但落實情況顯示市場力量未能積極調動起來,政府未來或需考慮提供更多彈性,用好市場力量,推動北都發展。
截至去年5月3宗申請獲批
在「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下,政府容許符合指定條件的私人土地業權人,提出契約修訂申請,包括原址換地,發展規劃作私人發展的用地,希望提供發展彈性,同時亦有助減低政府前期的收地及開發成本,讓政府提早收取土地收益。政府已先後公布古洞北/粉嶺北及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原址換地安排。
資料顯示,截至去年5月,共有3宗新發展區原址換地成功個案,3個項目分別由恒基地產、新世界發展和新鴻基地產發展。高力香港董事總經理劉振江早前透露,由新鴻基地產發展的項目,面積約10.7萬平方呎,包括要興建一個約5.4萬平方呎的公共運輸交匯處。
業界籲提供更多彈性
劉振江向《大公報》記者表示,從目前情況看,原址換地未能充分發揮積極調動市場力量的作用。他提到,2023年的多宗申請個案,基本上都是因為政府與發展商在補地價金額上有較大的分歧,導致限期前無法達成協議,希望未來政府在原址換地上提供更多彈性,更貼近市場需求。
劉振江又指,城市規劃上亦應該對應市場需求,他舉例,就新鴻基在洪水橋的項目可見,商業樓宇供應較充裕,故發展商對興建寫字樓的興趣相對較低,希望政府解決土地發展用途的供求問題。
此外,政府希望利用市場力量,採用更多元發展模式,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試行「片區開發」模式,三個「片區開發」試點位於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粉嶺北新發展區和新田科技城。劉振江表示,不少發展商和財團都表示有興趣,包括吸引到部分內地有經驗的發展商,但項目發展年期較長,建築成本亦較高,發展商在此類大型投資項目上都很謹慎,須仔細計算成本。\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